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为论题。历朝历代冠服变迁的总趋势,确实就是“等级性的强化”。但具体说,究竟是“冠服体制”的哪些东西发生了变化?其结构与样式的排列组合,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可以尝试新的解析方法,以便更系统地阐释它。
分等与分类,必定是通过概念来实现的。“冠服体制”既体现于具体的冠服及服饰元素之中,同时也必然是一套人为的概念。王朝会通过命名来把不同冠服区别开来。我们还能看到,各朝典章及《舆服志》之类文献,对冠服的叙述模式是不相同的。王朝典章对冠服的表述模式的变化,也是探讨“冠服体制”的重要着眼之点。因为叙述冠服时总要分门别类、按部就班,不可能乱炖一锅煮,而不同叙述模式也是一种分等分类。其中也有线索可循。虽有学者讨论过历代《舆服志》的特点了4,但尚不精细深入,开掘空间还是很大的。
在各代典章史志叙述冠服时,首先可以在两种办法间做选择。第一种是以“服”为纲。服装本身,会因色彩、图案、款式和质料的不同及用途不同,而形成不同种类,依此叙述就会有一种叙述模式。但也可用另一种办法,以“人”为主。即,不是先罗列各种服装,而是先罗列不同人员,再叙述其各自着装,由此形成另一种叙述模式。这是个以什么为“纲”、以什么为“目”的问题。若先叙服类,再叙穿着之人,是一种“纲举目张”之法;若先叙人员类别,再叙其穿着之服,也是一种“纲举目张”之法。二法虽非截然两分,而是互相渗透的,但两种模式的差异是能看出来的。例如汉朝叙冠服,采用的就是“以冠统服、由服及人”模式;而历史后期典章,则先罗列各色人等,再叙其服。可见两种模式间确实发生过变化,进一步发掘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人员的分等分类是个行政问题,服饰分类的基础则是服饰差异,讨论冠服的分等分类,就是讨论如何利用和制造差异。服饰差异是如何形成的,或如何被制造的呢?那就有很不相同的情况了。因生活方式和环境变迁,各种冠服会“自然”生发出来,从而呈现出特异性来。比如南方人戴斗笠,北方人戴皮帽,诸如此类。由此就形成了“自然差异”。这里所谓“自然”,是就其还没有基于等级需要而被王朝编排改造而言的。在生活与工作中,又能看到校服、军服、警服、各色工作服之别,及邮电、工商、城管等部门的制服之别,诸如此类。不止中国如此,不同职业穿着不同服装的做法,在各社会各时代是普遍存在的5。传统中国的特点,在于对职业服饰王朝经常用法令去规定。此种类型的人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