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屏风在1941年被汪精卫当礼物送给日本天皇,日本投降后又被要求送还了回来
在此之前,解放军合围北平在即,当时的民国教育部次长,转运负责人杭立武着急地想要把故宫的一批精品会同南京的文物,一起运往台湾,但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虚与委蛇,不断拖延,最后保证了北平故宫的文物没有被运走一件。
在三批文物被运送之后,当时的李宗仁代总统下令禁止再从故宫运出文物。(1949年10月,国民党从重庆又空运走了当年留在重庆的38箱文物。)
就这样,国民党分三批运往台湾的故宫文物,总计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占当时留在南京的文物的1/4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包括南京在内的散落在各地的故宫文物,都被陆陆续续运回了北京故宫。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23328.jpg" />
马衡
<h3>5</h3>
应该说,当初运往台湾的故宫文物,虽然数量远不及留在北京故宫的文物,但毕竟经过精挑细选,里面还是有很多精品的。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23B1.jpg" />
翠玉白菜
除了我们大陆游客都熟知的翠玉白菜,以及肉形石,还有下面这些门类的精品。
第一大类是青铜器。民国学者重视金石研究,而“鼎”又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国民党一共带走了2382件青铜器——要不是后母戊鼎(即原来的司母戊鼎)太大太重,估计也被带走了。
第二大类是书画。国民党当年共带了5424件去台北,其中仅宋画即达943件。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23L9.jpg" />
肉形石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234Q.jpg" />
毛公鼎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23K4.jpg" />
苏轼《寒食帖》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244L.jpg" />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24635.jpg" />
郭熙《早春图》
第三大类是瓷器。国民党通过精心打包,共带走瓷器17934件,件件精品。
第四类是玉器,国民党共计带走了1万多件。
第五类是各类文献。
这些珍品,连同69.6万件藏品一起,被陈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证历史,供人观瞻。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24Z1.jpg" />
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24332.jpg" />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24443.jpg" />
战国玉螭纹觿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24X5.jpg" />
明《永乐大典》
馒头说
先回答一个不少读者心里其实都想问的问题:那些留在大陆的故宫文物,乃至故宫本身,后来安然无恙否?
1966年8月,中国开始刮起“破四旧”风,周恩来随即做出关闭故宫的决定,并派军队驻守。196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的几点意见》,起到了一定扭转作用。
所以,十年浩劫期间,故宫所幸只损失了一些附属物:故宫内城隍庙泥塑神像11个,奉先殿前“焚帛炉”被拆坏。其他都保存无损,甚至连故宫的修复工作,在“文革”期间也没停止。
“文革”后期,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也分成了两派,互相斗来斗去,但不管怎么斗,两派人都有一个默契:谁也不能损害文物。
再回过头来看故宫文物那16年的颠沛流离。
在整个过程中,我最佩服的,还是所有参与这个过程的人,无论是押送的工作人员还是士兵,无论是马衡还是杭立武,甚至无论是桂永清还是蒋介石。
尽管意识形态有分歧,甚至兵戎相见,但大家对于中华民族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瑰宝,态度都是一致的。
马衡不肯让文物出北京故宫,当然有他的道理——以当时国民党的溃败之势和当时台湾这样的偏远之地,谁能保证文物运送到那里不会出问题?
而杭立武坚决主张要把文物运往台湾,也没有私心——我只想保存好这批宝贝。事实上,那批随文物去台湾的工作人员,后来很多人都把一生献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献给了文物研究。
所以,大家在保护文物这一出发点上,其实都是一致的。
也正是基于此,我个人以为,既然历史原因造成现在两岸“两个故宫”的局面,那就泰然视之:
这些文物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无价之宝,放在哪里,都是被中华儿女妥善保管,都是供世人瞻仰。而且,海峡对岸的那个“故宫”,还能每天提醒那里的同胞,我们的渊源在哪里,根在哪里。
一直研究故宫的日本记者野岛刚,曾向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同时问过一个问题:“两岸统一之前,两个‘故宫’统一的日子是否会先到来?”
对岸的周功鑫院长表示,“故宫”的收藏品对台湾民众来说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的回答是:“让历史来决定。”
我个人更欣赏郑院长的回答。
哪怕分散各地,但真正的故宫永远只有一个。
就让历史来决定吧。
读者评论
Lillian:放台湾也比流失海外强,不论如何,东西还是在自己人手里。这几年在欧美居住期间走访了大大小小近百家博物馆,每每看到流失文物都是泣不成声,那心情真是糟糕透了。知名的博物馆就不说了。给欧洲或要去欧洲旅行的馒头粉推荐:巴黎集美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馆藏极其全面,精品程度高于国内大部分馆藏,特别推荐千佛洞、敦煌文物),巴黎的塞努齐博物馆(青铜器全面),巴黎枫丹白露宫(有英法联军侵华时圆明园被抢的七车文物),科隆东亚美术馆(书画),柏林亚洲艺术馆(石像),日内瓦鲍尔博物馆(玉器精妙,特别推荐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目前已知存世的大概只有20只,2014年香港拍出一只2.8亿元天价),苏黎世利特博格博物馆(魏晋、唐、辽时期文物较出彩),罗马国立东方艺术馆(石窟)……
李想: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也分成了两派,互相斗来斗去,但不管怎么斗,两派人都有一个默契:谁也不能损害文物。这句话让我想起来之前樊锦诗院长讲当时敦煌的状况,敦煌研究院分成十几个派系,但是在保护文物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