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的巡抚已经走到了生命中退无可退的最后据点。他必须忘却别人加之于他的侮辱,克服自己的寂寞和悲伤。他失望,然而没有绝望。他从孔子的训示中深深懂得,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抱有任重道远的决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虽然闲居在贫瘠的乡村,屋子里挂着的立轴上,却仍然是“忠孝”二字。﹝53﹞这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在他从小读书的时候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他的灵魂里,至今仍然用它来警惕自己,务使自己晚节保持完美。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充分表示了为人臣者尽忠之不易;而他的家庭经历,也恰恰说明了为人子者尽孝的艰难。但是除此以外,他没有别的道路可走。我们的先儒从来就把人类分成君子和小人,前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教养,后者则近似于禽兽。这种单纯的思想,固然可以造成许多个人生活中的悲剧,可是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永久的光辉。从海瑞家族的这个姓氏来看,很可能带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54﹞然则这位孔孟的真实信徒,在今天却以身体力行的榜样,把儒家的伟大显扬于这南海的尽头!
安贫乐道是君子的特征。家境的困窘过去既没有损害海瑞的节操,今天也决不再会因之而改变他的人生观。他有祖传的四十亩土地足供糊口,在乡居期间,他也接受过他的崇敬者的馈赠。他把这些馈赠用来周济清寒的族人和刊印书籍,自己的家庭生活则保持一贯的俭朴。
散文作家海瑞的作品表明,他单纯的思想不是得之于天赋,而是来自经常的、艰苦的自我修养。既已受到灵感的启发,他就加重了自我的道德责任;而这种道德责任,又需要更多的灵感才能承担肩负。如果不是这样,他坚持不懈的读书著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他的作品中再三地阐明这种道德上的责任。一个君子何以有志于做官,海瑞的回答是无非出于侧隐和义愤。他看到别人的饥寒疾苦而引起同情,同时也看到别人被损害欺压而产生不平。在君子的精神世界里,出仕做官仅仅是取得了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的机会。一个人如果出于牟利,他可以选择别的职业,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如果为士做官,则应当排除一切利己的动机。﹝55﹞在这一点上,海瑞和创建本朝的洪武皇帝看法完全一致。
海瑞在1585年被重新起用。他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一任命,无疑是一个不幸的选择。这一次,他就真的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和事业的最低点。当时张居正已经死后被清算,朝廷中的人事发生了一次大幅度的调整。海瑞虽然不是当面反对张居正的人,却为张居正所不喜,因而得以在反张的风潮中东山复起。﹝56﹞然而,这位模范官僚的政治主张在15年前尚且窒碍难行,在这15年后又如何能畅通无阻?文渊阁大学士申时行以他的明智和通达,自然不难理解这一点。所以他在致海瑞的书信中说到“维公祖久居山林,于圣朝为阙典”,就含蓄地表示了这次起用只是俯顺舆情,需要这位享有声誉的直臣作为朝廷的点缀。﹝57﹞这个时候的海瑞已经72岁,虽说锐气并没有消减,但多年的阅历却使他不再像当年那样乐观。当嘉靖年间他犯颜直谏的时候,曾经充满信心地鼓励皇帝,说朝政的革新,不过是“一振作间而已”。而现在,在他离开家乡以前,他给朋友的信上却忧心忡忡地说:“汉魏桓谓宫女千数,其可损乎?厩马万匹,其可减乎?”﹝58﹞借古喻今,明显地影射当今的万历皇帝喜欢女色和驰射,而且对皇帝的是否能够改过毫无信心。
在起复之初,他的职务是南京右佥都御史,不久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59﹞自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这个名义上称为陪都的南京,除了正德皇帝一度在此驻跸以外,从来没有举行过全国性的大典。这里的各种中央机构,实际上等于官员俱乐部。他们的官俸微薄,公务又十分清闲,于是就殚思竭虑地设法增加额外收入。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职权,向市井商人勒索,其公行无忌有如抢劫。﹝60﹞这种种怵目惊心的情形,使稍有良心的官员无不为之忧虑。
海瑞在1586年升任南京右都御史﹝61﹞。在命令发布之前,他已经向万历提出了一个惹是生非的条陈。他提议,要杜绝官吏的贪污,除了采用重典以外别无他途。条陈中提到太祖皇帝当年的严刑峻法,凡贪赃在八十贯以上的官员都要处以剥皮实草的极刑。﹝62﹞这一大干众怒的提议在文官中造成了一阵震动。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一位御史在家里招了一班伶人排戏,海瑞得悉此事,就宣称按照洪武的祖制,这位御史理应受到杖责。其实这类事情在南京已属司空见惯,海瑞却以为有坏风俗人心而加以反对,结果只能被大众看成胶柱鼓瑟,不合乎时代的潮流。
海瑞的再度出山以及一如既往的言行,对当时的南京地区来说,有如一块巨石投进了一池死水。对他的批评和赞扬同时出现。不久,就有一位巡按南直隶的监察御史上疏参劾右都御史海瑞。下级监察官参劾上级监察官,虽不能说背于法制,毕竟是有逾常情。即此一端,就不难窥见反对者的愤慨。这位御史的奏疏一开始就对海瑞作了全盘否定:“莅官无一善状,惟务诈诞,矜己夸人,一言一论无不为士论所笑。”接着就采用莫须有的老办法,说海瑞以圣人自诩,奚落孔孟,蔑视天子。最后又用海瑞自己的话来说明他既骄且伪,说他被召复官,居然丝毫不作礼貌上的辞让,反而强调说他还要变卖产业,才能置备朝服官带。这位御史负有视察官学的职责,他在奏疏中说,如果学校中任何生员敢于按照海瑞的方式为人处事,他将立即停发此人的禀膳并加责打。﹝63﹞
这种接近人身攻击的批评,立刻遭到无数青年学生和下级官僚的激烈反对。﹝64﹞拥护者和反对者互相争辩,几乎一发而不可收拾。万历皇帝于是亲自作出结论:“海瑞屡经荐举,故特旨简用。近日条陈重刑之说,有乖政体,且指切朕躬,词多迂戆,朕已优容。”﹝65﹞主管人事的吏部,对这一场争论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说海瑞节操可风,只是近日关于剥皮实草的主张过于偏执,“不协于公论”,所以不宜让他出任要职,但可以继续保留都御史的职位。皇帝的朱批同意吏部的建议:“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66﹞
这些文件由给事中官署抄录公布,就等于政府公开承认了自己的本身矛盾。为什么可以镇雅俗、励颓风的节操偏偏成为当局任事的障碍?可见我们帝国的政治措施至此已和立法精神脱节,道德伦理是道德伦理,做事时则另有妙法。再要在阴阳之间找出一个折衷之点而为公众所接受,也就越来越困难了。
海瑞虽然被挽留供职,然而这些公开发表的文件却把他所能发挥的全部影响一扫而光。一位堂堂的台谏之臣被皇帝称为“迂戆”,只是由于圣度包容而未被去职,那他纵有真知卓见,他说的话哪里还能算数?由失望而终于绝望,都御史海瑞提出了七次辞呈,但每次都为御批所请不准。﹝67﹞这一使各方面感到为难的纠结最终在上天的安排下得到解脱。接近1587年年底亦即万历十五年丁亥的岁暮,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去为这位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作安排了。
<h4>注释</h4>
﹝1﹞海瑞去世月日,据《海瑞集》页599;《明代名人传》页474。《神宗实录》页359记为十一月十五日。
﹝2﹞《海瑞集》页599;《神宗实录》页3591;《明史》卷226页2604。
﹝3﹞《海瑞集》页117。
﹝4﹞全国驿站经理情形,见苏同炳著《驿递制度》。亦详Huang,<i>Taxation</i>,页38。《大明会典》卷145页46有此一千多个驿站分布的情形。
﹝5﹞胡宗宪之子过境的故事,见《明史》卷226页2602。但其情节与《三国演义》之“怒鞭督邮”情节相仿,不能断定属实与否,《明代名人传》内海瑞传记无此记载。
﹝6﹞《海瑞集》页168―169,552―553。
﹝7﹞《海瑞集》页585。
﹝8﹞《明史》卷226页2602。《海瑞集》页587所记与《明史》有异。
﹝9﹞《明史》卷226页2602;《海瑞集》页586;《国朝献征录》卷64页38。
﹝10﹞《明史》卷205页2381、卷308页3490。
﹝11﹞《明史》卷72页743、卷225页2595;《大明会典》卷14页1;<i>Taxation</i>,页16、266―267、293。
﹝12﹞参看《明代名人传》“朱厚熜”。
﹝13﹞《海瑞集》页217―218;《皇明经世文编》卷309页1―9。节略的记载见于《明史》卷226页2602―2603,《世宗实录》页8919―8925。
﹝14﹞此宦官为黄锦,文见《明史》卷226页2603,《海瑞集》页526、558。又参见后者页539、649。当日海瑞家眷在海南岛。是以黄锦所云,或为替海瑞求情,或则全部故事出于杜撰。嘉靖因海瑞奏疏而激动,见《明史》卷226页2603,《海瑞集》页558、588,《国朝献征录》卷64页29、33。
﹝15﹞《明史》卷226页2603;《海瑞集》页558、589、646―647。
﹝16﹞《穆宗实录》页215、285、381。
﹝17﹞《海瑞集》页288―289。此书页590记自陈不职在1568年,但京察实在1569年初。
﹝18﹞《国朝献征录》卷64,页29―30。
﹝19﹞《海瑞集》页242―254。
﹝20﹞《大明会典》卷163页14、卷164页25。
﹝21﹞《明史》卷213页2476、卷226页2603;详《明代名人传·徐阶传》;<i>Taxation</i>,页157。参看《海瑞集》页431―432、592,于慎行《笔麈》卷5。
﹝22﹞《海瑞集》页237。
﹝23﹞<i>Taxation</i>,页49、158、313。王世贞文见《国朝献征录》卷17页94。何良俊文见《四友斋丛说摘抄三》卷176页27―28。海瑞田产见《海瑞集》页418、457。
﹝24﹞《天下郡国利病书》卷6页14、15、24―26、35、61。海瑞本人承认乡人不知法律,见《海瑞集》页115―116。
﹝25﹞《海瑞集》页237。
﹝26﹞《穆宗实录》页1023。
﹝27﹞《穆宗实录》页1055,《海瑞集》页648―649。《海瑞集》页239。
﹝28﹞《穆宗实录》页1055。
﹝29﹞《海瑞集》页242。
﹝30﹞《张居正书牍》卷1页16。
﹝31﹞《太祖实录》页1176;《英宗实录》页5417;吴晗著《朱元璋传》页194、198。
﹝32﹞洪武所作《大诰》,现已录入《明朝开国文献》。关于官员不准下乡一节,《大明会典》卷173页3、页6仍录存。
﹝33﹞《太祖实录》页2436―2438;《宣宗实录》页1990―1991;《明史》卷56页617―618;《大明会典》卷79页3。亦见<i>Hucker,Traditional State</i>,页26。
﹝34﹞《明史》卷44页987―988;吴晗著《朱元璋传》页159―170;孟森著《明代史》页57―59;《明代名人传·朱元璋》。
﹝35﹞《太祖实录》页3643。
﹝36﹞参见<i>Taxation</i>。
﹝37﹞《太祖实录》页2871、2998。
﹝38﹞《海瑞集》页252。
﹝39﹞彭信威著《货币史》页603。
﹝40﹞《日知录》卷3页78―79。徐阶一家亦因为吏荣显,见《明代名人传·徐阶传》。
﹝41﹞《明代名人传》页575。
﹝42﹞关于这方面的情形,最好的资料是《天下郡国利病书》。《海瑞集》内所列举税收诉讼各节也可以反映当日农村背景,其重点并非少数大地主压抑大批农民,否则,当日社会必有极剧烈的波动,明末农民暴动亦当起于东南,而不致起于西北。社会阶级的流动性,详Ho,
<i>Ladder of Success</i>。
﹝43﹞<i>Taxation</i>,页69―81;全汉昇著《中国经济史论丛》页364。
﹝44﹞明代民法中关于借债,经商各款,规定极为简单,见《大明会典》卷164。
﹝45﹞参看梁方仲著《一条鞭法》及<i>Taxation</i>。
﹝46﹞《海瑞集》页171、173。此等细节不能经常有合理的管制,可以因争端而酿成人命案。
﹝47﹞《海瑞集》页114―115、251。
﹝48﹞《海瑞集》页169―178、215―216。
﹝49﹞《海瑞集》页172―173。以人命为要挟,当时所在多有,参看《归有光全集》页491。
﹝50﹞《海瑞集》页175―176。
﹝51﹞《海瑞集》页544。
﹝52﹞《海瑞集》页578、589―590。
﹝53﹞《海瑞集》页570。
﹝54﹞《明代名人传》页474作此揣测。
﹝55﹞《海瑞集》页310、554。
﹝56﹞《海瑞集》页472、597;参见《明史》卷226页2604。
﹝57﹞《赐闲堂集》卷36页13。
﹝58﹞《海瑞集》页467。
﹝59﹞《神宗实录》页2879、2892、2911。
﹝60﹞参见《四友斋丛说摘抄》卷176,页3―4。
﹝61﹞《海瑞集》页597。
﹝62﹞《海瑞集》页598、648;《神宗实录》页3128;《明史》卷226页2604。
﹝63﹞此人为房寰,原文见《海瑞集》页630。
﹝64﹞《神宗实录》页3254―3256、3293―3294。
﹝65﹞《神宗实录》页3128。
﹝66﹞《神宗实录》页3188―3189。
﹝67﹞《神宗实录》页3254―3256、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