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北朝察举与学校制度为之服务的官僚机器,是一个以鲜卑军事贵族为最高统治者并且吸收汉族士人参加的,处于不断汉化与官僚化过程之中的王朝政府,那么,这一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就必然使北朝选官体制的变化,呈现出与南朝不尽相同的面貌。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把这一背景纳入视野,讨论从魏至隋官僚政治对察举与学校制度的复杂影响。
一、官僚政治的复兴与士族政治的衰落
尽管在当时从汉族看来,“五胡”是未开化或半开化的部族,但他们在黄河流域的军事政治胜利,却说明其部族制度与军事组织之中,存在着把这种政治力量创造出来的深厚潜力。在鲜卑部族进入中原之后,农耕社会所要求的那种管理方式,被赶走的那个帝国留下的文物制度,与鲜卑军事部族组织的结合,创造了一个强大有力的专制皇权,并为官僚政治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前景。在南朝,尽管皇权已有所振兴,但士族政治积重难返,“主威独运”是打了折扣的;而北朝乏皇权,却具有真正的权威;它所支持的官僚政治,也因而获得了南朝所不能比拟的发展可能。
例如,考课不励,散官冗积,内官重而外官轻,玄风盛而文法衰等等,都是魏晋南朝以来士族政治造成的无法摆脱的积弊。在北朝情况则不同。北魏自孝文帝太和十八年九月下诏考课以来,“大考百僚”就成了经常性的活动。就《魏书》有关记载看来,尽管由于政治体制的发展水平有限,当时的考课还难免“比肩同转”、“事同泛涉”之弊,但同时“贵贱内外,万有余人”,“官罔高卑,人无贵贱”统统参加考课的情况,却给人以深刻印象。“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一类记载,更反映了是“考第”而不仅仅是“门第”、“品第”,成了官吏晋升的常规性依据之一。又如散官北魏亦有,但据《魏书·高阳王元雍传》,北魏之散官“或以贤能而进,或因累勤而举”,而且并非尸禄素餐之人,“任官外戍,远使绝域,催督逋悬,察检州镇,皆是散官”,他们有大量繁剧的临时差遣,且不能免去考课,考课时待遇又低于职事之官。1又如北朝也有士族贵游不乐为亲民外官的情况,但王朝的态度却颇不相同。北魏孝明帝时辛雄请“如前代故事,不历郡县不得为内职”,用西晋“甲午制”之法,因孝明帝崩而未果。北齐元文遥当政时,遂密令搜扬贵游,集于神武门外宣旨唱名任以县令,“士人为县,自此始也”。这种措施之果决严厉,在两晋南朝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名门陇西李超、范阳卢昌衡等即在其选,且后来政绩可观。在西晋遭到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