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比秩”的性格、功能与意义 (第2/32页)
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属两大仕途,构成了帝国选官的最重要渠道。同时散官大夫与职事官的互迁,也更为正规了。
“宦皇帝者”是历史早期管理吏员的一种方式,安排军政的一种方式,君臣结合的一种方式。它曾带有浓厚的君主“私属”性质,其管理不如“吏”那么严密,选拔、晋升和等级都比较粗糙。
“宦皇帝者”的选拔,曾有任子、赀选,以及从大臣的舍人之中选拔等方式。还有其他很多途径,如以上书、进言而为之,以特殊技能而为之,等等。这方面学者的考察颇多,不赘述。“宦皇帝者”在本系统内的晋升,在早期也比较粗糙简单。晋爵是其提升品位的一种方式。这时候爵级与年资、功绩有一定关系,但就目前所知,那并不是充分制度化了的,比如,是不定期的。
还可注意的是,汉初郎官有车郎、户郎、骑郎、陛楯郎、执戟郎、中郎、外郎等众多名目。细审其命名之规律,主要以职事为别。比起后来的中郎、侍郎、郎中的分级制和晋升制,最初郎官显然重分类而不重分等,重职位而不重品位。那就是当时“宦皇帝者”尚未充分等级化的一个表现,是组织发展早期的常见现象。那一点也体现在“宦皇帝而知名者”制度上。宦皇帝者是否能成为“显大夫”,只取决于帝王的欢心;而帝王的欢心如何赢得,“知名”的身份如何确定,我们不得而知,推测也是以意为之,大有“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味道。有个叫张释之的给孝文皇帝当了十年骑郎,“不得调,无所知名”。后来中郎将袁盎替他说话,才迁了一个谒者3。这算一个好例子吧。“吏”的选拔升迁则有规矩绳墨了,而“宦皇帝而知名”那个提法,本身就给人散漫之感。
然而作为皇帝侍从,“宦皇帝者”又有特殊荣耀、特殊待遇。汲黯做过九卿、郡守,老病之时又申请去当中郎4,希望能在皇帝身边呆着。东汉邓禹家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5。家族中有多少人曾经“宦皇帝”、当过大夫、郎、谒者,在罗列官爵时被特别揭举,是门第显赫的标志之一。
“宦皇帝者”有若干法律特权。高帝七年(前200年)诏:“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6而“吏”至六百石以上,方有“先请”特权;公与列侯的嗣子,犯耐以上罪方有“先请特权”7。可见皇帝对“宦皇帝者”很优惠。在汉惠帝诏书中还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