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若干“比秩”官职考述 (第5/20页)
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比”,即作“掌故,比百石吏”。详下。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所载公孙弘《兴学奏》中,有让博士弟子补掌故的建议:
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
上文所叙“掌故”,有比二百石和比百石两种,却无六百石者。由此可证“掌故,六百石吏”的说法必误。
但是,上文有“掌故”、“治礼掌故”和“文学掌故”三种提法,三者间的关系并不大清楚。《汉书》“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一句10,《史记》作“治礼次治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集解》引徐广曰:“一云‘次治礼学掌故’。”《汉书》、《史记》和徐广三说有异,注家历来都认为其间必有讹误,须先澄清。
李慈铭云:“此段文字,晦窒难详。‘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十五字,尤不可解。”他一番考察的结果,是把治礼、掌故、文学视为三官,把原文复原为“臣以治礼、掌故、文学,以礼义为官,迁留滞”,“三官者,诸卿掾属之名”11。泷川龟太郎也深感《史记》“治礼以下十六字,文义晦窒”,并提出己见。对《史记》所言“治礼掌故”,他认为“治礼”是一种官,比如有位叫平当的,就做过大行治礼丞;“掌故”又是一种官,兒宽担任的掌故即是12。泷川这个见解,还是很敏锐的。这里帮他补充一些“治礼”的例子:萧望之做过“大行治礼丞”,公宾就做过“大行治礼”13。照他的意思,相关文字就应理解为“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
李慈铭和泷川的意见各有所得,但也各有弱点。首先,从总体上审视公孙弘奏,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先对博士弟子的出路加以规划,让考试及格的补文学掌故,成绩高的补郎中;第二,再对掌故的出路加以规划,让他们补卒史,但补卒史后还剩下一些掌故没官做,那么再让他们补掾属;“迁留滞”是说对迁徙太慢、处于留滞状态的掌故,应为其打通仕途。
第二、“治礼掌故”应为一官,而非“治礼、掌故”两官。《急就篇》:“治礼掌故砥砺身,智能通达多见闻。”14但徐广所见本作“次治礼学掌故”,多了一个“学”字,我想那“学”字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应予充分重视。那“学”应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