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阳嘉新制 (第7/14页)
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帝纪》:“以太学新成,试明经下第者补弟子。”是此科亦有下第者。博士由太常选试。如伏恭、张玄以策试第一为博士,李封以策试第二为博士。《后汉书·朱浮传》:“旧事,策试博士,必广求详选,爰自畿夏,延及四方,是以博举明经,唯贤是登。”既然“博举明经,唯贤是登”,自然有擢优黜劣之法。《北堂书钞》卷五六引《汉官仪》:“公府掾试博士者,拜郎中也。”此语又见《汉旧仪》。“试博士”,意思是“试于博士”,即由博士来考试他们。查《通典》卷二九《职官十一》“三署郎官叙”:“公车特征贤良方正敦朴有道高节,公府掾曹试博士者,亦充兹位。其下第,白衣试博士者,皆拜郎中、中郎。”公府掾及白衣试于博士之下第者,拜为郎中。《书钞》引《汉官仪》及《汉旧仪》有脱略。《后汉书·戴凭传》:“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戴凭当即试于博士下第拜郎之一例。
贤良对策有等第之分。如公孙弘对策,太常奏居下第,而武帝擢为第一;盖宽饶及鲁丕均策在高第。但除言事激烈而开罪权贵者之极少特例之外如王莽时之申屠刚,似未见对策不中而不得除官者。
《说郛》三十五元人虞裕《谈撰》:“熙宁末,洛中有民耕于凤凰山下,获石碣,方广二尺余,乃妇人志其夫墓之文……文曰:汉进士曹禋墓志铭。君姓曹氏,名禋,字礼夫,世为洛阳人。二十八岁两策不举,卒于长安道中……”年代仅记有“丙子年三月十八日”。有人以此为西汉贤良赴长安对策不中之实例。5汉之察举确有称“举进士”者。《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注引《续汉书》:“察孝廉,举进士。”但墓志铭自曹操禁碑后方行于世,西汉不见。又“君姓曹氏,名禋,字礼夫”语与汉碑不类。汉碑一般作“君讳某,字某”,无“君姓某氏,名某,字某”之句式。此类句式北魏后所见渐多。如北魏《司马景妻孟氏墓志铭》:“夫人姓孟,字敬训”;北魏《鲁孔子庙碑》:“君姓李,字仲碇”;犹无“氏”字。唐《浪踪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铭》:“玄真子,姓张氏,本名龟龄。”故曹禋墓志铭虽曰“汉进士”,其间疑有阙误,仍不宜视为汉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耳。”贤良对策有求言之意,故虽有等第以崇优异,但劣者仍不黜落,以示言路广开之意。如东汉皇甫规对策,讥刺权贵梁冀,遂被贬为下第,但仍不黜落,拜为郎中。
至于史书之试,有极具体的考试内容,既然是“课最者以为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