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从爵—秩体制到官品体制:官本位与一元化 (第1/19页)
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秦汉官阶用禄秩,魏晋以下用官品。九品官品是在曹魏末年出现的。在中国官阶史上,九品官品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从秦汉禄秩到魏晋官品,是否只是级差级名发生了变化,以前分十八九级,现在分九品;以前叫“若干石”,现在叫“第几品”,如此而已呢?
以往学者对魏晋官品做过不少探讨,探讨涉及了官品的诞生时间,各种官职的具体品级,官品与九品中正制的关系,等等;至于九品官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意义,则还有很大的考量推敲余地。本章将从“品位结构”视角,即各个序列的结构与功能,它们之间的组合、链接与搭配的样式,来考察九品官品的意义,以此显示秦汉品位结构的变迁方向和演化归宿,就是“官本位”和“一元化”。
一 “一元化”与“官本位”的推进
我们认为,九品官品体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一元化”的、“官本位”的官僚等级秩序。这是相对于秦汉“爵—秩”二元体制而言的;再往前说,也是相对于周代的“爵本位”而言的。
所谓“一元化”,是说九品官品表现为一个整体性框架和综合性尺度,把各种品位笼括其中,可称为“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体制”。秦汉等级秩序在一段时间里,各种位阶堆砌错杂,还没那么一个充分一元化了的综合性尺度,或说其发展并不充分。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行政级别为本位。进一步说,就是权势、地位和声望的获得,以官位占有和职能履行为准。你有官儿、有事儿、为朝廷干活,才有名位俸禄。官大、权责大、贡献大,就位重禄厚;官小、权责小、贡献小,就位卑禄薄;而若无官守、无权责,朝廷一般不白养你。周朝的“爵本位”就不是如此,贵族的权势,来自对土地人民的直接占有、来自家族传统和世卿传统,不是行政性的。“爵”就是这种权势的一种“外化”形式。
从“爵—秩体制”到官品体制,帝国品位结构发生了若干显著进化。这种进化,体现在哪些具体方面呢?首先体现在对各职类的等级管理手段的“行政化”上,进而体现在品秩要素配置的“行政化”上。各职类等级管理上的“行政化”,是指那些行政化水平较低的职类,例如具有依附、私属性质的“宦皇帝”职类,逐渐也用行政级别的手段加以管理了;若干非行政性职类,在管理上与吏职一体化了,例如军职。品秩要素配置的“行政化”,是指特权、礼遇等等品秩要素,逐渐向行政级别转移,更多地被配置在行政级别之上,而不是身份等级之上,例如爵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