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察举的低落 (第2/12页)
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守,有扬嚣生为县吏,桢一见便待以不臣之礼,遂贡之天朝。”是其时犊民、小吏也有机会与高门同应察举。在汉家族无族望官位可纪,当朝父祖亦不居官者占23.9%,近四分之一。而据黄留珠之统计,汉代察举中平民占15.7%,贫民占8.7%,合计24.4%。1可见曹魏察举在从各阶层广泛取人这一点上,大致承袭了汉代的传统。作为对比,同期发展起来的清官入仕迁转之途,就在相当程度上为高官权贵所占据。两种仕途,已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性。
西晋时期,我就史传做大略统计,其家世情况较为清楚、尚可资参考者,约有贤良方正直言等特科29例,秀才47例,孝廉、计吏、良吏、廉吏55例,合计131例。西晋时期,有一批蜀吴士人入仕晋廷,这些“亡国之余”具有特殊的政治身份,故统计时单列一项。另外,《华阳国志》记有蜀亡后其地之一批察举仕晋者,因其专记一地,如一并统计则会使此类人物比例偏大。为使统计中各类人士之比例多少接近事实一些,这些人均未计入下同。统计之结果略如表9—3:
表9—3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030J6425.jpg" />
这里没有列入“下级官吏”一项,因为此项只考得一例。这未必说明八、九品官吏子弟应举者少。其原因,可能因为至晋时高级官位已大为增加,如三公变为八公,散骑常侍、侍郎变成六散骑,还增设了不少高级军职,八、九品官至此已无足轻重,家族成员如仕仅至此,其政治地位已相当低下,故史传常加省略。所考得之一例,并入下层士人计算。
西晋时期一大批蜀吴士人出现于察举之途,这涉及西晋并吞蜀吴后对其地士人的政策,是一种绥抚手段。蜀亡之后随即就有杜轸、陈寿、李密、谯秀等一批蜀士察举入洛。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促其出仕,“急于星火”。《华阳国志》记有蜀亡之后其地人士应秀孝等科察举者37例。《大同志》称泰始二年春,“武帝弘纳梁、益,引援方彦”。李密、文立都曾表请晋廷优假梁、益人士。《晋书·文立传》记其请故蜀大臣名勋之后五百家不豫厮役,叙用其子孙流徙中畿者,“一以慰巴蜀之心,其次倾吴人之望”,事皆施行。孙吴灭亡后晋廷仍照此办理。华谭父祖皆孙吴高官,太康初华谭举秀才入洛,晋武帝亲加策问曰:“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吴人趦睢,屡作妖寇……今将欲绥静新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