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永文六年:旦日大朝(2) (第2/4页)
寒江一柏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了起来,可要点只有两样:
“着门下省知事宇文杰,主持三月春闱”
“设恩科二十人,六公举荐”
这主持科举可不仅仅只是主持了一场考试那般轻易,宇文杰以门下省知事内阁次辅主持科举,那永文六年的这批士子他日就都会算作宇文杰的门生,也意味着从今日开始,去宇文府里献诗的天下士子只会一日比一日多。
王太岳清楚,若是让礼部的景彦来做此事,那受益最大的只会是江南士子,一届科举所出,或许来日便有可能在大宁的庙堂之上拜相。勋贵世家如今除了同皇家结亲的表象之外,很明显已经势弱,无人可承,邓家、曹家的二代公子,除了领兵打仗,大多对治政之事一窍不通。
天子庙堂自然不能允许只有江南的烟雨清流,还该有北地的狼烟,河西的豪气,荆楚的宁折不屈,燕赵的赫赫男儿。
至于恩科,给六家国公举荐,自然也是给六家的士子门生一个出入仕途的终南捷径,比起从前的与殿试并重,二十人,只能说聊胜于无,难伤大雅。
“臣宇文杰领旨”
宇文杰走出文臣之列,叩首接旨。这道旨意,意味着永文帝并未完全亲信江南清流,对这些国朝勋贵,还是有所期望。新旧两党之争,旧党损了根基,新党输了今日。帝王的眼里,党争其实不可惧,只要天子有统御万邦的本领,让臣下去争抢,争相在帝王面前邀功才是正途。
若真是一家独大,任凭江南清流趁着勋贵没落在大宁的朝廷上成了一家之言,他杨景也绝不会手软。
没有出乎杨景所料,跪地的那些江南新贵,刚刚还在为藩王和六家国公之事而喜笑颜开,如今丢了春闱主持之姿,脸色是一个比一个难看。本以为的稳操胜券,暗定其名,收下的那些江南富商子弟的献诗之余,其实暗地里拿的银子,可一点不少。
接着又念了许多道,京官外迁巡抚,外官入朝为官的诏书,几家欢喜,几家悲愁。被下诏贬官原调的,江南官员十有其八。
国事念完,便该是外事了,陈和润了润嗓子,朝臣们也在杨景一句“起身”之后,纷纷站立。外臣面前,天朝上国臣子的那份荣光和骄傲,好像在这纷纷整理衣冠的间隙又全部回来了。
“宣北奴使臣觐见!”
膀大腰圆的北奴使臣就这样,在出自北奴王庭的完颜巫的随行下,进了奉天殿。自大宁立国,北奴便屡屡吃亏,唯一一次尝点甜头的便是三年前,趁着杨景继位不久,又传出勋贵同新帝不合,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