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南朝察举之复兴及其士族化 (第2/22页)
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说明。由于各王朝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各代史书篇幅亦简繁大异,这里所采用的统计方法是,将各代之秀孝见于“正史”者,除以王朝之持续时间,及相应“正史”之卷数,即: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030JM28.jpg" />
由于《魏志》、《梁书》、《陈书》均无《志》,故《晋书》、《宋书》及《南齐书》之《志》之卷数亦不计入。《晋书》除去《志》部分,余110卷,西晋作50卷计,东晋作60卷计。《南史》卷数不计。然后将所除得之数,以曹魏为基准指数1,列出各代秀孝之比例指数如表10—1见下页:
表10—1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030JGD.jpg" />
由此表可见,由曹魏进入西晋,察举规模指数有明显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君主对它的重视,另外也是由于三国分立结束而进入统一时期,疆域人口增加,一大批蜀吴士人进入察举一途所致。但察举数量增加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察举地位及作用在实际上已经下降的事实,因此一入东晋,察举比例指数便由西晋之1.65骤跌至东晋之0.19,仅及西晋之八九分之一。至刘宋、萧齐之时,虽然仍是半壁江山,察举指数却明显回升,至齐达到了1.02,已回复到了曹魏的水平。至梁、陈这一指数又有下降,但这是因为梁代以国学明经策试入仕已相当兴盛,吸引了相当一批士人转入此途所致。但察举与学校入仕本具有相近的特点,所以这一现象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察举的再次低落;此后对之还要详加讨论。总之,上述察举指数变化,可以印证南朝察举确实处于复兴之中。
同时,南朝学校亦在复兴之中。宋武帝永初三年下诏兴学,因其数月后去世未果,文帝元嘉十九年又诏立学,国学因而复立。元嘉二十三年“九月己卯,车驾幸国子学,策试诸生。答问凡五十九人”见《宋书·文帝纪》。但元嘉二十七年因北魏来侵,学校又罢。据《宋书·孝武帝纪》,大明五年八月又诏“来岁可修葺庠序,旌延国胄”;但据《南齐书·百官志》,孝武帝“太始六年,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玄、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各十人”。则大明五年立学,或立而又废,或欲立未果。南齐高帝萧道成即位之后,先后有刘善明、王逡之、崔祖思等请兴学校;建元四年,国学复立。但南齐惯例,是先帝去世、太子登极则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