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名画家蔡嘉励先生,和我同住在一个大院里,这样就免不了时时碰头。晚饭后的黄昏,蔡先生通常要出来散步。他顶着一头华发,头发乱糟糟的,向后背起,显得头颅很大,一副沧桑老者的样子,而艺术家式的发型下面,却长着一张娃娃脸,虽历经岁月沧桑,脸上满是皱纹了,却一点不见老。高视阔步的蔡先生行走中,左臂挽着他的糟糠之妻——一个随他过了大半辈子的老伴,右臂则挽着他刚从美院毕业,美貌如花的女儿,这又是一个和谐体。蔡先生当然并不知道他一路走来给人留下来的印象,我是旁观者,这是我的感觉。
蔡先生是绥德人。绥德过去叫天下名州,现在还叫。绥德人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例如绥德人说,中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的毛笔,就是秦朝的开国大将军蒙恬在绥德发明的。蒙恬受秦始皇之命,先是督造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修成后,又马不歇鞍,开始造从古长安到内蒙包头的秦直道,而蒙恬的大本营,就扎在天下名州绥德城。那时候,士兵们离家日久,靠书信和家人互诉思念之情,可是,没有书写工具,极不方便。这一日,蒙恬见牧羊人赶着羊群,飘飘忽忽从山坡上转过来,突然灵机一动,他让士兵,去拽些山羊胡子来,尔后,又将这山羊胡子捆在荆条杆上,这样,毛笔制成了。蒙恬又让士兵,从行军锅底上铲些烟黑来,和上水,这样,墨汁也有了。这是绥德人的说法,是不是这样,我没有考证过。不过,对中国的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毛笔,如果果真是在绥德这地方发明的,那真该给这里立一个碑才对。
行文至此,我想说的话是,当作为绥德人的蔡先生,在他挥动毛笔、泼墨作画时,是不是也有这种历史情怀在?!
蔡家是绥德的一个大户。陕北的老百姓说:“绥德的蔡家,米脂的艾家。”蔡家是大地主,历史上一直有崇尚文化的传统。据说,清朝年间,祖籍山东阳信县龟德村的一个在陕北为官的官吏,后来告老后落户陕北,繁衍成蔡氏这支家族,算起来,该有六代了吧。这是蔡家口口相传的一段家族迁徙史,这个说法应当说是可靠的,因为绥德城外苍茫的大山深处,还有蔡家老坟存在,自明代在陕北设九重边关之一的榆林卫以后,这里的人口来源,除当地土著外,外来人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北京一次宫廷政变后遭贬的高官,一是东南沿海地面被打击、发配到这里的商人,一是退官归隐后落户当地的文武官员。
蔡嘉励先生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艺术炼历了。他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山水画领域里独树一帜。他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