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良李祥之名,知贤良别为一科。
自从太武帝神 四年令州郡举秀孝贤良,察举制度遂成为北魏政权之选官常途。孝文帝拓跋宏执政之后,锐意汉化,秀孝察举亦因之大盛。北魏秀孝我就史传大略考得百余人,举于孝文帝以前者不过数人而已,而于孝文帝一朝得举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据《魏书·儒林传序》称,孝文、宣武以降,“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贤良之举也被承袭下来了。如《来和墓志》:“神龟元年举贤良,拜扬烈将军、员外奉车都尉。”后来还有了“文学”一科。如《北史·文苑祖鸿勋传》:“仆射、临淮王 表荐其文学,除奉朝请”;《周书·辛庆之传》:“少以文学征诣洛阳,对策第一,除秘书郎”;又辛仲景,“年十八举文学,对策高第,拜司空府主簿”。
北魏学校体制的建立,比察举还要早数十年。据《魏书·儒林传序》:
太祖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太宗世,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世祖始光三年春,别起太学于城东。
可见北魏之学校设置颇早。又据《魏书·太祖道武帝纪》,道武帝迁都平城“始建都邑”,在天兴元年秋七月。次年即天兴二年三月,“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其间仅仅七八个月。天兴二年之生员,同书《官氏志》记作“国子生员三十人”。从《儒林传序》所记“始建都邑”时所立之太学已有“生员千有余人”来看,《官氏志》误,《太祖道武帝纪》是。《魏书·张蒲传》:
子昭,有志操。天兴中,以功臣子为太学生。
此即天兴年间之学生实例。但张昭并非北魏太学生之最早一人。《魏书·薛提传》:
薛提,太原人也。皇始中,补太学生,拜侍御史。
“皇始”亦为道武帝年号,在天兴之前。是北魏迁都平城之前,原已有学校了,这就是天兴元年“生员千有余人”的来源。北魏学校屡有废置之时,但往往又得重建。其太学生、中书生与国子生我大略考得65人,他们大抵都能由学校入仕。
由北魏察举学校实施情况,以及由此入仕之可考者的数量来看,这种以知识才学为条件的入仕制度,为北魏政权提供了相当一批经过汉族文化培训的新型官员。他们在承担政务、普及教育以及汉化改制、制礼作乐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门尽州郡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