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之祖莹,勃海封氏之封回,北海王氏之王嶷,等等。
特别是仅仅就我之大略考得,国学生或中书生中,宗室有元孟辉、元晖、元信、元悛、元 、元灵耀、元彝7人,代姓有陆凯、源规、源奂、尉拨、贺拔岳等5人。鲜卑皇宗贵族合计12人,占18.5%。《元孟辉墓志》:“时始八岁矣,有诏入学”;《元信墓志》:“幼入书堂”;《元悛墓志》:“年七岁,召为国子学生”;《元悛墓志》:“裁离襁褓,便游庠塾”。知皇宗子弟,应依制入学。这当然会提高学校的规格。总之,就史料所见,北魏所见学校诸生。大抵出自高门贵族之家。
北魏学生之任官可考者约48人,其中以拜为中散者为最多,共17人,且全部来自中书生,占总数之35.4%。《魏书·李冲传》:“显祖末,为中书学生……高祖初,以例迁秘书中散。”知中书学生迁中散为常例。中散一官约始置于道武帝时,为权贵子弟之起家之位。如高谧、陆龙成、伊馛、皮喜、慕容契等,史传记其以“功臣子”、“勋臣子”、“名家子”或“名臣子”除为中散。据《魏书·官氏志》太和中第一次《职令》,侍御中散及中散在第五品上,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尚在其下。但太和二十三年第二次《职令》,已不见中散一官。其余之任官,如中书博士、中书助教、太学博士、博士、侍御史、秘书郎、尚书郎、中书郎、羽林监、奉朝请及诸府掾属僚佐等等,不一一备记。国子中书生的任用,看来比秀才还要优越一些。太和第一次《职令》规定国子生品秩为从第六品下,其起家官品,自然又应在此之上。
北魏所见学生之最终或最高仕官之可考者,我大略统计得47例。下面参照史传,并参考毛汉光编制之《北魏官吏总表》,将其中仕官曾达五品以上者之数量比例,列如表12—2:
表12—2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030K4Y5.jpg" />
是北魏学生,最终成为中高级官僚者的比例,是非常之大的。其中最终成为三品以上官吏的,占61.9%。可见学校入仕,在北魏乃入仕华途。
三、魏、齐策试制度
北方政权在采用察举选官制度之时,大致沿用承袭了两晋南朝的考试程式,但大同之中亦有小异。从北魏、东魏到北齐的考试之法具有连续性,在此一并叙述。
北朝察举之中,秀才、孝廉二科是基本科目。秀才主要考试文学辞采,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