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科举的前夜 (第1/18页)
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隋代是科举诞生的前夜,察举发展至此,已有700余年的历史。这一漫长过程之中的不断变迁,终归要导致不可逆转的质变。与南朝一样,北朝的察举制与学校制中,也在积累着这种变迁。周隋统治者对察举策试取人选官的态度虽然有保留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察举选官的历史地位和悠久传统,是任何人也无法回避、并且不能不加以利用的;他们在促进这一制度的发展上,也确实有积极的努力,从而促成了这一不可逆转的过程。下面,我们对北朝察举制与学校制中科举制的萌芽与从察举到科举的最后蜕变,分节加以叙述。
一、北朝察举中科举制的萌芽
科举制的特点是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投考,而在察举设制之初,举士就等于举官,举荐是中心环节。在北朝与隋尚未完成这一转变。这一点在冠服制度上就可以反映出来。《隋书·礼仪志》记隋制:
州郡秀孝,试见之日,皆假进贤一梁冠,绛公服。
按《礼仪志》又言,“高祖初即位,将改周制……于是定令,采用东齐之法”,是隋之服制承之于齐,那么上述制度,或可视为北齐之制。进贤一梁冠与绛公服,是入流的标志。秀孝试见之日假以入流之冠服,象征着他们已具备入官之资格。又《艺文类聚》卷六七引晋郭璞诗:
杞梓生南荆,奇才应世出。
擢颖盖汉阳,鸿声骇皇室。
遂应四科运,朱衣耀玉质。
冯惟纳《诗纪》三一引此作《赠潘尼诗》;“运”作“选”,是。潘尼曾举为秀才,为荥阳人。由诗中“四科选”句知所举应为孝廉,“南荆”、“汉阳”又与其籍贯不合,所以题为《赠潘尼诗》未必妥当。可注意的是“朱衣耀玉质”一句,“朱衣”当即“绛公服”一类。百姓平民只能着白衣,而孝廉举后便可着朱衣。北朝秀孝试见假以冠服之制,很可能源于西晋。
科举制下情况就不同了。唐代对应试之士子,不再假以官员的冠服,投考者一般都穿着白色麻布袍衫。所以人们将进士及第者,称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据《渊鉴类函》引《经济类编》记曰:“郡国所选群众千万,孟冬之月集于京师,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霄。”又《唐摭言》卷七记叙唐宪宗元和十一年之及第进士三十三人时曰:“时有诗曰,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毋庸赘言,这种变化反映了“举官”与“招考”之间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
但在另一些方面,我们确实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