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摇着头,沉声道:“不,我总觉得那孩子还活着,他没有死,他不会死的。还有你的女儿,也许他们俩一直都在一起,生活得好好的,正如敬芝所期望的那样,不离不弃,生死相随。”
了尘重复着:“不离不弃,生死相随……假如真是那样,那我们也可以告慰汝成他们的在天之灵了。”他猛然伸出枯干的双手,在空中挥舞着。
狄仁杰立即将他的双手紧紧握住,了尘混浊的双眼圆睁,死死地盯住前方,声音嘶哑地道:“找到他们,怀英兄,一定要找到他们!在我们离开尘世之前,我、我一定要见到这两个孩子,我要见到我的女儿!”
狄仁杰颤动着双唇,费力地挤出一句话来:“好,我答应你,在我狄仁杰的有生之年,一定会找到他们的。”
是夜,万籁俱静,深沉的夜色仿佛有千钧之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狄仁杰的书房中,宋乾端坐在狄仁杰的对面,全神贯注地倾听着狄仁杰的讲述。与这位恩师相交多年,他还是头一次看见狄仁杰如此毫无保留地在自己面前追忆往事、回顾过往,只是那许多年前的过去,怎会令人如此黯然神伤?
这是一个关于诬陷与背叛、友情与拯救的故事。
今夜的谈话从一个问题开始。狄仁杰首先问宋乾,是否还记得唐高宗上元元年所发生的蒋王李恽被诬谋反案?宋乾当然是记得的,这可是桩震惊朝野、牵扯甚广的大案,其引发的桩桩血腥事件,哪怕今日回首,仍叫人唏嘘不已。而且,狄仁杰在上元二年被调入京师,从一名地方官吏直接升任大理寺丞,就是为了处理这桩大案。狄仁杰果然不辱使命,很快就审理得水落石出,凭着这个案子而一战成名。对此,大理寺的那些老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
宋乾接任大理寺卿以后,也曾特意花了好几天的时间,调出狄仁杰任大理寺丞时所处理的案卷来细细研读。狄仁杰当初一年之内审理一万七千余人,无一人申诉称冤的政绩,确实让宋乾为之深深折服。但他也奇怪地发现,狄仁杰成功审理的第一桩,也是最重要的案件——李恽谋反案,在卷宗中却记载寥寥,只是简单叙述了事情的经过,而没有任何对其中细节和内情的进一步阐述。此刻宋乾听狄仁杰开门见山提到这个案子,不由将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
狄仁杰听了宋乾的问题,沉默了许久,才苦涩地答道:“你跟随我多年,应该知道,越是重要的案件,越是内情复杂的案件,越是影响深远的案件,最后所能记录下来见诸笔端的,往往越是表象。不是不能对其寻根究底,只因这样的挖掘所带来的创痛至为刻骨,为了安慰逝者,更为了保护生者,最后才不得不选择无言。有多少真相就这样永远地湮没在如烟的往事中。不过今天,宋乾,我要告诉你的,恰恰是那些印刻在我脑海深处的故事,它们埋在我的心底整整二十五年,却仍然像发生在昨天一般清晰。”
见诸史册的李恽谋反案是这样的:李恽,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贞观五年,始封为郯王,贞观十年,改封蒋王。先后拜安州都督、梁州刺史。其人纵情享乐,尤爱搜刮民间各种宝藏,令所辖州县不堪其劳,民愤沸反,怨声以道。上元元年,唐高宗李治迁李恽至箕州任刺史,箕州录事参军张君彻诬陷李恽谋反,高宗盛怒,将李恽全家押至长安受审。彼时武后已掌权,李氏宗嗣频频受到打击,朝野上下,竟无一人敢为李恽喊冤。李恽家族广受牵连,或被赐死或流放千里,李恽万般惶惧之下,竟在牢中上吊自杀。
唐高宗李治听闻兄长惨死狱中,因遭背叛而充斥于心的愤怒才稍稍平息,等静下心来反复琢磨,他才隐隐觉得其中有什么不对。李恽毕竟是他的兄长,凭其对这位兄长的了解,说他荒淫滥权尚可信,谋反逆天却实在不像是他的作为,难道这真的是桩冤案?李治越想越觉得寝食难安,可遍视朝堂,竟没有一个自己信得过又敢于出头说真话的人,能帮助他理清事情的真相。就在百般为难之际,时任并州法曹、政绩卓著、备受尚书阎立本推崇的狄仁杰进入了李治的视线。
于是狄仁杰就在上元元年末,被破格提拔为大理寺丞,并由高宗亲自任命彻查此案。狄仁杰果然不负圣望,只花了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把案情的始末原委查了个水落石出,张君彻承认诬陷,被处以极刑,相关作过伪证,以及落井下石的各色人等也都一一遭到了处罚。上元二年,李治为李恽平反,追赠司空荆州大都督,李恽所有因此案无辜受到牵连的家人,也终得昭雪。狄仁杰更是因此闻名天下,坐稳了大理寺丞的位置,并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特别赏识。
狄仁杰听完宋乾重述的这段往事,静静地思忖着,半晌才道:“宋乾啊,你所说的这些都是事实,但我要告诉你的却是其中隐含的另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李恽有三个儿子,在谋反冤案中无一幸免,全部惨遭杀害。狄仁杰一直耿耿于怀的,是他虽然为李恽一家申了冤,却没有替他们避开灾祸。其实就连皇帝也不知道,当时狄仁杰使尽浑身解数为李恽平反,并不仅仅是出于正义感和责任心,他还在竭尽所能地力图帮助自己最好的朋友——李恽的小儿子,汝南郡王李炜一家,然而,他的帮助到得太迟了。
狄仁杰还在任汴州判佐时,偶然与李炜相识,遂成莫逆之交。但由于李炜的特殊身份,和狄仁杰自己的谨慎,这段交往几乎没有外人知道。狄仁杰在与李炜相识后不久就迁任并州法曹,自此双方再无往来。直到李恽案发,狄仁杰才听说李炜亦牵连在内,并在狄仁杰接受此案的前几天,刚刚被处极刑。当时,李炜的妻子许敬芝正在汴州娘家待产,李恽案发后,她躲避到李炜的好友谢汝成家中,却不知怎么走漏风声,官府闯入谢家,不问青红皂白地乱打乱抓,竟将刚产下一名女婴、行动不便的许敬芝活活打死,谢家亦遭牵连,整个宅第被烧成一片焦土。谢宅里当时还有谢汝成年仅八岁的儿子谢岚,和李炜那刚落地还未满月的女婴,据说都葬身于火海之中。唯一逃出谢宅的是谢汝成的妻子郁蓉,这女人很久以来就有些疯癫,经此变故更是彻底疯狂,就在狄仁杰赶到汴州查案的当天,郁蓉喊着谢汝成的名字投入汴州城西的龙庭湖,追随她的夫君而去。
宋乾听完狄仁杰的这段叙述,大为震惊,好半天才叹息道:“这、这岂不是惨绝人寰的横祸?”
狄仁杰凄苦一笑:“谁说不是呢。老夫一生所经历的惨剧也不算少了,但像这样令人伤痛欲绝,又发生在与老夫休戚相关的友人身上的,唯有这一桩。”
宋乾听得心惊胆战,低头不语。良久,他才听到狄仁杰仿佛在自言自语地说:“其实,李炜并没有死。”
“啊?”宋乾张大了嘴,瞪着狄仁杰,说不出话来。
狄仁杰拍了拍他的手臂,轻轻叹息道:“你已经和他见了几次面了。”
宋乾嚅嗫着:“见过面……啊?难道、难道是了……”
狄仁杰点点头:“是的,你猜得没错,了尘大师就是李炜,当初的汝南郡王,李恽案中唯一的幸存者。”
“可是李炜不是已经被处死了吗?”
狄仁杰深深地叹息着,道:“被处死的不是李炜,而是有人冒他之名,代他去死。”
宋乾越发惊得双目圆睁:“这、这怎么可能?谁会代人去死?”
狄仁杰苦笑着摇头:“有啊,这世上就是有这样的傻子。那代替李炜去死的傻子,正是他的好友谢汝成。”
原来这谢汝成和李炜年龄相仿,长相也有些相似,李恽案发后,李炜当即带着许敬芝逃到汴州,就是在那里由谢汝成李代桃僵,冒充李炜入狱。当时的主审官员为了抢功献媚于高宗,连审都未曾仔细审过,就将冒充李炜的谢汝成押解法场杀了头。
宋乾百思不得其解地问:“可是这谢汝成为什么要代人去死?还有,如果他代替李炜被杀了头,留在谢家的又是谁呢?”
狄仁杰叹道:“留在谢家的是李炜本人,他在官兵闯入之前就逃走了。你可知魏晋名士之风,重情义轻生死,谢汝成乃陈郡谢氏之后,浑身都是名士的风骨。他与李炜是生死之交,也知李炜遭陷蒙冤,故而才愿以命相救。当然……谢汝成这样做,还有别的原因。”说到这里,狄仁杰突然停了口,又一次陷入沉思。
宋乾看着狄仁杰,连大气都不敢出,只静静地等候着。
许久,狄仁杰从回忆中猛醒过来,朝宋乾淡然一笑道:“李炜一时贪生,哪想到却连累了谢汝成一家人,还有自己的妻儿。他虽然活了下来,却落得个家破人亡。在外逃亡整整一年后,他回到京城投案,那时候李恽案已告结,先帝看到李恽三子李炜竟然还活着,喜出望外,当即赦免了他的欺君之罪,还打算授以高官厚禄,怎奈李炜已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只求一处僻静之所静修,赎其罪孽,度其残生。因此,先帝才准他剃度在天觉寺,法名了尘。他的真实身份,整个大周朝,除了当今圣上,也就只有我才知道。”
宋乾恍若大悟:“原来如此。那么恩师,您想要学生做的……”
狄仁杰抬起头来,死死地盯住宋乾:“宋乾啊,为师可曾为了私事相求于你?”
宋乾连连摇头:“不曾,不曾。恩师您……”
狄仁杰一字一句地道:“那好,今天为师就求你替我去办一件私事。”
“恩师您说,学生定当效劳!”
狄仁杰点头,郑重地道:“好,宋乾,你去帮我找两个人。谢宅被焚之后,在现场并未发现谢汝成的儿子谢岚和李炜初生的女婴,后来有人说在附近看到过谢岚和那女婴的踪迹。因此,我和了尘始终抱着希望,觉得那两个孩子说不定真的逃出了生天。宋乾,我要你找的就是一个男子,名叫谢岚,还有一个女子……我也不知道姓名。他们二人很有可能在一起生活,或以兄妹相称,也或已结成夫妻。”
宋乾为难地看着狄仁杰:“这……”
狄仁杰再次凄然一笑:“我知道很难,甚至徒劳。但这是我和了尘此生最大的遗憾,这两个孩子,只要他们没有死,我就一定要找到他们。”
此刻,在与狄府一箭之遥的独门小院内,沈槐兄妹刚用过晚餐,沈珺习惯性地起身收拾碗筷,被沈槐闷声喝住:“你坐着别动!”
沈珺茫然无措地坐回椅子,沈槐朝门外喊道:“何大娘,你来收拾一下桌子。”
何大娘答应着从西厢房中跑出来,忙忙擦拭桌子,把碗筷捧了出去。
沈槐看着她的背影,低声道:“阿珺,我和你说过多少遍了,以后这类事情就让何大娘去做。你是有身份的小姐,不是下等仆役!”
沈珺脸上白一阵红一阵,期期艾艾地道:“大娘五十多岁了,也上了年纪。我不好意思让她多疲累。”
沈槐冷笑:“那她就好意思在咱们这里白吃白住?”他看了看沈珺局促的表情,放缓语气道,“阿珺,我知道你心地善良,对人情世故却懂得太少。何大娘与我们非亲非故,我们好心收留她,她为我们做点家务尽点心,她自己住着也更踏实些不是?”
正说着,何大娘端着个茶盘走进来,奉上香茶,嘴里说道:“沈将军,阿珺姑娘,你们喝茶。”
“嗯。”沈槐点了点头,捧起茶杯在嘴边吹了吹气,随口道,“何大娘,你在我家住了这么些日子,生活也习惯了吧?平时的家务,还请何大娘你多多操心,尤其是出外抛头露面的事情,尽量不要让阿珺去做。”
何大娘点着头,小心翼翼地道:“沈将军说得是,老身明白。阿珺姑娘是千金小姐,不该做那些粗鄙的活计。只是她的心太好,看我忙碌就要来帮忙,老身拦都拦不住。”
沈槐不耐烦地皱眉道:“总之以后还请何大娘多多操心。”
何大娘很有眼色,拿起茶盘就要退下,沈槐又招呼道:“大娘,明日你陪小姐去集市买些新鲜的绸缎吧。我听阿珺说你的女红乃金城关一绝,可否帮阿珺裁制几套新衣?”
何大娘忙应道:“好啊,我也说过好几次,要给阿珺姑娘做几套新衣服,老身我的手艺还是不差的。可阿珺姑娘老说她尚在孝中……”
沈槐打断她的话,道:“只要颜色素净些就行了,好过那几身旧衣服,实在太土气太寒酸。”
何大娘瞥了眼沈珺,只见她面红耳赤的,一副可怜相,不由深深叹了口气,应承着便退出了门。
沈槐回过头来端详着沈珺的脸,轻轻握住她的手,真切地道:“阿珺,你知不知道你有多么美丽?虽然朴实无华,可在我的眼里,远比洛阳城里那些搔首弄姿的女人要可爱得多。”
沈珺掉开视线,双眸闪着莹润的光,轻声道:“那位靖媛小姐才真是位美人儿。”
沈槐听得一愣,意味深长地看了沈珺半天,突然笑起来,道:“周靖媛,倒确实是个美貌的女子。你知道今天我送她回府时,她对我说了什么?”
沈珺没有搭话,只是愣愣地瞧着沈槐。沈槐脸色阴郁地沉默着,半晌才道:“就在她家的府门口,她对我说,她觉得你我不像是一家人。”
沈珺的手轻轻一颤,沈槐一把将那双手攥得更紧:“哼,这位周小姐真是冰雪聪明啊。说实话,我还挺欣赏她的。可惜,她讲话太过直白,行事也有些操之过急了。”
沈珺眼神茫然,轻声道:“也许、也许她只是想更加接近你……”
沈槐冷笑:“接近我?为什么?难道这位三品大员的千金小姐对我有意?”
沈珺猛地抬头看他,沈槐朝她微笑着摇摇头,叹息着道:“阿珺,你放心,咱们俩就是一家人,这是事实,任谁都改变不了。”
和煦的春风徐徐拍打着窗纸,一轮新月高高挂在黛蓝色的澄空中,沈珺绯红着双颊,轻轻坐到沈槐的双膝之上,年轻男子有力的臂弯将她柔软的身躯紧紧裹住,仿佛一个坚实的牢笼,令她被关押得心甘情愿,今生今世都不再指望逃离。这就是她的宿命,从一出生起就伴随她至今,并会将她缠绕到死。当火热的双唇相互触碰,舌尖上品味出他的甜美时,沈珺迷迷糊糊地想着:要是真的能够这样死去,死在他的怀中,会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沈槐说得对,他和她,他们是一家人,他们注定要同生共死,任谁都改变不了。
当沈槐离开沈珺的屋子时,已经过了三更天。站在夜阑人静的小院中,沈槐深深地呼吸着早春清新的空气,感到神清气爽,这么多天来压在他心头的重负似乎被暂时移开了,整个身心都有种难得的轻松之感,沈槐知道,这是沈珺极尽温柔的爱抚所带给他的放松。此刻,当他回味着方才她承欢时痴迷的面容和沉醉的呻吟,心中不禁充满了怜爱之情。不会有人明白,沈珺对于沈槐究竟意味着什么,有时候沈槐觉得,即使沈珺自己也并不清楚她在他心中的位置,那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位置,只因这世上唯有她才了解最真实的沈槐。不过话又说回来,她真的了解吗?
沈槐轻轻地穿过小院,刚要开启前门,门边的阴影处闪出一个人来。沈槐吓了一跳,本能地以手触剑,月亮的光辉正巧照亮那人的面孔,原来是何大娘。沈槐松了口气,压低声音抱怨道:“何大娘,你怎么鬼鬼祟祟的?这么晚了还不睡觉,在此作甚?”
何大娘讪讪地耷拉着双手,一边搓弄着衣襟,一边支吾道:“沈、沈将军。老身一直在此等候,只是想抽空问您一句,可曾有我儿的消息?”
沈槐冷冷地瞧着她,不耐烦地答道:“哦,你儿子的事情我一直留意着呢,可哪里有那么快?洛阳不是金城关,也不是兰州,人口众多,要找个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再说,你儿子到底有没有来洛阳,也不好说啊。”
何大娘的手依然紧紧揪着裙摆,脸上满是苦涩的神情,哀求道:“沈将军,我知道麻烦您了,可我、我从家乡跑出来,就是为了找他,我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啊……”
沈槐冷淡地道:“行了,我会尽力帮忙的,你就放宽心吧。你只要照顾好沈珺,我不会亏待你的。”
“是,多谢沈将军,多谢沈将军。”
沈槐扬长而去了。何大娘关上院门,回头望向沈珺房间黑黢黢的窗户,长长地叹了口气。
沈槐沿着空无一人的小巷走了百来步,前面就是狄府的边门了。他想了想,没有继续前行,而是朝右侧拐了个弯,又走过三个街口,面前出现了一座破败的道观。观门上的匾额半悬着,门旁杂草丛生,门上还挂着粗粗的铁链和一柄大锁。沈槐从腰间掏出钥匙打开观门,“吱吱呀呀”的声音在寂静的夜中特别刺耳,好在这里周边都是荒草和枯木,并没有什么住户。
踏着满地的碎砖乱石和杂草,沈槐悄悄走近观内唯一的一座房屋,那屋子的门上也挂着粗铁链和大锁,窗户上横七竖八地钉满木条,一丝光线也露不出来。沈槐卸下铁锁开门,昏黄的烛光从屋中射出,走进房门,桌边坐着的人抬起头来,瘦削苍白得像死人般的脸上,瞪着双无神的眼睛。
沈槐走到桌前,看着满桌的书籍,冷笑道:“不错,看样子你还很用功嘛。”
杨霖低下头,轻声说道:“被你锁在这里,哪儿都不能去,只好看书。”
沈槐随手捡起一本书,翻了两页又扔下,讥讽地道:“我这样做可都是为了你好。要是放你出去,难说你会不会又找到什么好玩的去处。哼,你还是乖乖地待在这里温习吧,制科开考在即了,到时候我一切都会替你安排好,当然,你自己也要有些拿得出手的货色。”
杨霖沉默着,呆滞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