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大航海时代(1 / 2)

🎁美女直播

闻言,陆羽满头黑线道:“杂交水稻,那是后世农学家穷尽毕生精力才研制出来的,我哪里有那本事?”

听到这话,朱元璋眼里的光彩顿然黯淡,极失望地“哦”了声。

然而陆羽话音却是一转道:“不过倘若陛下真有心提高粮食产量,可以找人专门挑选高产稻穗留种,再不断培育,数代之后,或可得到高产水稻。”

“这……这能成吗?”朱元璋大喜道。

“该是能行的……”

陆羽点点头,回忆道:“我记得后世的满清的康熙皇帝便用此招培育出高产水稻,不过这种事,也得看运气,能不能成效我就不敢打包票了。”

朱元璋将拳头一攥道:“肯定能成的,满清鞑子哪里会种田,他们都能办成的事,咱大明如何做不到?”说着,他又扭过脸去朝朱标说道:“标儿,这事你可得记下,等会儿离开就差人人去办!”

父子俩正自谋划那高产水稻,陆羽却又补充道:“其实就算以此办法能得到杂交水稻,也需要无数代的繁殖,而眼下还有个更快捷的办法呢!”

“快说!”朱家父子立即扭过头来,眼神热切。

“陛下可别忘了,当初我给你介绍世界时,说过跨过大洋那边有土豆,红薯,玉米这些作物,其亩产可比水稻高得多,而且还不限制土地,后面满清的人口达到了几亿,这三种粮食可是功不可没。”

“哎!你也说了,这三种粮食存在于大洋彼岸,以我大明如今的水师,可不一定能够抵达?”朱元璋听后,先是一喜,随即哀叹道,大明水师这才创建多少年,而且以前都是在内地航行,要想航海,那是难上加难。

“父皇,儿臣请命加大水师发展,即使我们这一代人做不到,雄英他们也定能行,到时候,大海上航行的船舶必定将插满我大明的旗帜,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朱标却不这么认为,反而是雄心勃勃的说道。

“好!好!标儿有此雄心,为父定然会大力支持!”朱元璋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一旁的陆羽也同样如此,然后想了想,说道:“其实还有最后一条思路!”还没等朱家父子询问,他就自顾自的说道:“陛下可知,在我大明西南方向有个安南国,那里气候温暖,雨水充足,而那里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

“一年三熟?”朱元璋眼睛都瞪直了。

当下水稻一般是一年一季,极少数南方地区能做到一年两季,这凭空多出一季,便是产量的大大提升。

相较于那靠运气才能培养出的高产水稻,和不知在何处的土豆,玉米,红薯,这就在旁边,一年三熟的安南国倒更实在。

只要稍动武力……

朱元璋眼珠滴溜直转,巧取豪夺的心思昭然若揭。

却在这时,朱标突然抬起头来,幽邃眼眸里闪出精光道:“父皇,儿臣记得这安南国的前身便是大唐的安南都护府,只可惜五代十国时独立了出去,它原本就是我中原领土,我大明承袭中原法统,理当收回故土!”

“我儿说得好!”朱元璋登时大笑起来,拍着朱标肩头疯狂点赞,

将胸膛一挺,朱元璋郑重宣告:“安南自古以来便是我中原领土,理当收回!”

陆羽在旁看得目瞪口呆,虽然早知朱老鬼甚是无耻,没想到连浓眉大眼的朱标也是这德行……

看着父子俩斗志昂扬的样子,陆羽忍不住提醒道:“想征服安南,可得提前做好计划,要知道,历史上,永乐皇帝朱棣也曾征服安南,只可惜那地方偏远,又不服王化,时不时的反叛,徒耗钱粮,因而到了宣德朝,朝廷干脆直接放弃了安南,最终安南彻底独立。”

朱元璋将拳头握紧,跃跃欲试道:“放心好了,在咱手上,绝不叫这安南落跑!”

有了陆羽的提点,朱元璋也不再像昨日那么悲观,随即他又将话题拉回到最开始的迁都一事上道:“陆小子,按照你所说,长安和开封都不合适,那究竟该将都城迁往何处?”

闻言,陆羽思虑了一会儿,才说道:“洛阳如何?”

“洛阳……”朱元璋呢喃思索着。

“洛阳有八关要塞守护,又毗邻运河,漕运运输极是方便,而且洛阳在汉唐时常作陪都,经济基础极佳,迁都过去,无需耗费太多银钱和民力,更重要的一点,洛阳地处中原,既不靠南也不偏北,将都城定在那里,可彰显朝廷中立之态,南北两派都不会有太大意见。”

“听你这么说,洛阳的确不错!”朱元璋沉吟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历史上,朱标奉朱元璋之命去考察新都城的位置,最后他也是觉得洛阳最合适,可惜还没等确定下来,朱标就噶了,接下来的朱元璋全力帮助朱允炆巩固地位,这迁都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洛阳虽然不错,但却有个最大的缺点,它离海岸线太远了。”突然,陆羽话锋一转道。

“这国都之选,与海边有甚关系?”朱元璋听得两眼直冒问号。

陆羽轻笑道:“如今,大航海时代就要来临,我华夏可不能落后,将都城定在洛阳的话,出海就不大方便。”

“大航海时代?那是什么?”朱家父子几乎异口同声,听到这新奇名词,他二人自是好奇不已。

陆羽解释道:“大航海时代,是指各国大力发展航海,一者积极开拓新领土,二者通过航海发展贸易,与他国互通有无,这大航海时代是全天下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的高峰期,谁能在这个时代掌握了海权,谁就会成为最后的霸主。”

“难怪你老叮嘱咱督造海船。”朱元璋恍然大悟。

陆羽点头:“不错,海上的贸易、战争,都要仰仗海船,而且陛下要取得那红薯,土豆,玉米,也需要能航海的海船,但只靠造船术还远远不够,还有有一颗放眼天下、开阔豁达的心。”

朱元璋眉头已蹙了起来,他隐隐觉得陆羽这话来者不善。

果不其然,陆羽撇了一眼朱天子,眼神颇有讥讽:“我华夏后来之所以沉沦落后,就是因为闭关锁国,不接受新鲜事物,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陛下你的禁海制度!”

将所有罪责都归咎在朱元璋头上,当然不太厚道,毕竟后世满清在闭关锁国一道上,可不比朱元璋差,但这禁海一事的起源,的确就在朱元璋身上,陆羽此刻的怪罪,也不算蛮不讲理。

遭陆羽鄙斥,朱元璋颇有些不忿,立马吹胡子瞪眼解释起来:“咱那海禁可并非无的放矢,那是因为方国珍、张士诚的残部时常骚扰沿海,再加上倭寇横行,闹得民不聊生,无奈之下做出的防御手段。”

“现如今,秦王要攻打倭国,一旦他功成,坐镇倭国,以后就不会再出现倭寇了,那这禁海之事也没有必要了吧!”陆羽当即说道。

“放心吧!咱既然重开了市舶司,重启了海贸,就没打算再启海禁,至于方、张残部,咱也会传令俞通源,让他率领水师将其彻底剿灭,这也算是检验水师这两年的训练成色。”朱元璋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

“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