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往常,元旦朝会照旧有各类喜庆表演。
表演过后,依旧是一身明艳龙袍的朱元璋出面发表新年致辞。
朱元璋并不拖沓,只随口几句客套话走过流程,便提及正事道:
“此前咱有意编撰新史,现如今,《华夏通史》已经编撰完成,这本史籍,向世人诏告我大明乃中原正统,四夷乃我华夏支脉,我大明对四夷有着宗主血脉之间的关系!”
他这般说辞未免强词夺理,这书是你自己编的,当然是你爱怎么编就怎么编,不过对此,百官们并不在意,大明本身就是中原正统,而华夏通史的出炉更是佐证了这一点,至于与周边四夷之间的关系,这不是很正常吗?
在亚洲这块地,中原大国向来都是宗主国,周边的安南,高丽,倭国这些一直都想要融入其中,若是他们知道了这个事,恐怕是要鼓掌欢迎呢!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此书一出,周边四邻自当感怀天恩,效忠我大明天朝!”
群臣齐声恭贺,哄得朱元璋乐不可支。
抬手止住殿中喧闹,朱元璋又高声道:“此书修成,韩国公李善长居功至伟,咱欲加封其为太师,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这话一出,堂下的李善长登时大喜,不过他并没有站出来,而是回头看了一圈,毕竟天子问的是百官的意见,总得看看其他人有没有说法。
“韩国公当此殊荣,臣等毫无意义!”对此,文武百官连忙说道,别说他们没有意见,就算有意见,也不可能在此刻提出来。
闻言,李善长这才放宽心来,当即站出来,跪地拱手谢恩。
得了这太师之职,他也算与徐达平起平坐,位列百官之尊。
封赏完李善长后,朱元璋并未收场,立马又开口道:“今日还有一事,要与诸卿议定。”
说是“议定”,其实只是“知会”,他朱元璋决定的事,朝臣们哪有资格说不?
朝臣们心中早无波澜,只老老实实听吩咐。
“今日咱所议之事,恰与这《华夏通史》有关。”
朱元璋随手将手中那本《华夏通史》扬了扬,介绍道:
“早在秦朝,始皇帝就曾派徐福东渡求药,抵达倭岛,后来徐福带着手下在倭岛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渐渐才有了倭国,也即是说,倭国岛民,本是我华夏血脉,乃我中原后裔。”
粗略将话题过度到倭国后,朱元璋又继续说道:
“再至东汉,倭国遣使中原,请求册封,而后历朝历代都遣使称臣,而我中原本承着大家都是华夏血脉的亲缘关系,对倭国大开友谊之门,将我中原文明倾囊相授,至此,倭国才走出蛮荒,沐猴而冠,像模像样起来。”
话说到这里,其实已有些轻鄙之意。
众朝臣慢慢品出味来,心下已有不妙猜测。
果如众朝臣所料,朱元璋随即脸色一冷道:“可到了如今,倭国不思报恩,竟然数典忘祖,忘恩负义,不但数次派出倭寇,劫掠骚扰我大明沿海,竟还杀害扣留我大明派去的使者。”
洪武二年,朱元璋派遣七位使者从应天出发,前往倭国,一是向倭国传达洪武皇帝登基的消息,二是谴责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行为,要求倭国严加取缔并早日来朝称臣,否则将出兵讨伐。
却没想到倭国的怀良亲王非但没有理会大明的诏书,反而处死了其中五位使者,剩余两位也被关了两个多月才逃出。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想要派遣大军给倭国一个教训,可都被群臣所阻止,再加上当时北方元军又有卷土重来之势,最终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今日朱元璋重提旧事,显然打算翻老账。
“后来,倭国遣使谢罪解释,咱大明慈悲为怀,愿意给倭国一次机会,却没想,他竟不思悔改,变本加厉,如今倭国竟还勾结胡惟庸,派出刺客参与胡惟庸反叛之事,意图颠覆我大明!”说话间,朱元璋面带厉色,语含怒意。
这话一出,大殿中又是惊呼声一片,众臣虽然也都知道胡惟庸案涉及很广,但也没想到竟然还有倭国之人参与其中,怪不得朱元璋要在今日突然提起这倭国来由,恐怕打算借此生事。
“倭人如此背信弃义、反复无常的行径,虽禽兽也无可比拟,故咱决意年后就派遣水师,远渡重洋,征伐倭国!”
话说到这份上,朱元璋已全然忘了先前所说的“议定”,这时的口气,压根就是命令。
朝臣们面面相觑,尽是不敢吱声。
事实上,中原并非没有征伐过倭国,早在前元时,就有两次远渡重洋,征讨倭国的经历,可那两次,都因不谙海事,又遭遇海上风浪,遭遇失败。
不光没能征服倭岛,连派去的士兵海船,都折损殆尽。
更可怕的事,为了征伐倭国,元朝耗费大量财赋,最终血本无归,而江南诸地因服徭造船,导致民怨四起,继而引发民乱。
既有前尘往事为鉴,此时再讨倭岛,岂不风险巨大?
朝臣们都担心,若这次事败,又会闹出笑话。
可虽有反对之心,却无上谏之胆气。
朱天子刚刚铺垫了那么多,就为了给打倭国找理由,可想而知,他早已打定了主意,费了番心思,这时候你再跳出去反对,那不是找死吗?
大多数人心怀畏惧,只默默不语,暗下担心,倒也有少部分人压根不担忧,他们更愿意看朱元璋的笑话,自然也不会出面反对。
众臣各怀心思,却无一人出面反对。
最终关于征讨倭国的“商议”,便在一派“和谐”的气氛中,“达成统一意见”。
“看来诸位都没有意见了?”
朱元璋自然乐见这场面,他当即笑了起来,点头道:“既是如此,征倭一事便此议定,咱的水师早已演练多时,海船也打制完毕,待新年一过,便既誓师天地,正式伐倭!”
皇命已定,再无变更余地,众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是无奈拱手。
“陛下圣明,愿我大明水师踏平倭岛,彰显天威!”
洪武十四年的大朝会,就此落幕。
且不论朝臣们怎么想,在朱元璋看来,这次朝会可算是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