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21个秩级中的非比秩的秩级: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一百石。
《秩律》有11个秩级,而西汉中期的禄秩序列,若排除比秩,也是11级。可见经历了高端趋繁和低端趋简之后,秩级没多没少,所增所减互相抵消了。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在禄秩发展早期,其高端的秩级阙如或较简,而低端相对细密,这就使序列密度呈“重心偏下”之势。在先秦我们只找到9个由“若干石”构成的秩级,最高秩是千石。尽管事实上可能存在更多秩级而史料未见,但《商君书》中的“千石之令”,在商鞅变法后的一段时间中,大概就是最高秩级了。可见在这时秩级的序列更短、重心更低。由此可以推断,先秦禄秩主要面向中下级官吏,在管理高级官职上作用有限。
一般说来,级别越高、薪俸的级差就越大,这是官阶安排之通例。这里有个人力资源管理法则:级别越高、则官职数量越少,升迁可能性也就越小,所以就得拉大薪俸的级差以构成激励,不然断了升迁的指望又多挣不了钱,就会影响士气1。九品官品的一二三品只有“正、从”而无“上、下”,四至九品的段落则既有“正、从”又有“上、下”,后六品的密度是前三品的一倍,也呈上疏下密之势。那么,禄秩萌生期其低端较密,是否可以用这个规律来解释呢?我的看法是:有一定关系,但不那么简单。因为仅此解释不了此后禄秩的高端趋繁,低端趋简,所以还得继续找原因。我们提供这样一个认识:在禄秩萌生期,其序列的哪一段落相对细密,就说明禄秩主要是针对哪个官吏层次的。
秦汉禄秩以“若干石”的俸额定等,这跟周爵、跟九品官品都不一样。这因为禄秩源于周代的胥吏“稍食”。“稍食”以食定等,是一种干得多吃得多、干得少吃得少的等级。战国来临后,世道变了,官僚制化运动在迅猛推进,“吏”的地位开始上升,其时的等级管理体制,显示了新旧过渡的性质。《荀子·荣辱》中有一段阐述,先论“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又论“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荀子·强国》又云:“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简言之:等级高端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是“士大夫益爵”;等级低端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是“官人益秩”。上端以“爵”,保留了更多周代等级传统;下端以“秩”,则是新兴吏员的等级段落。由此就能知道为什么战国禄秩的序列偏低了,那是因为“爵”依然压在它的上头。低级吏员的等级管理早早就“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