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化”了,高官的等级管理则还保留着贵族色彩。
五十石、一百廿石、一百六十石、二百五十石那些带零头儿的秩级,仍保留了禄秩成长历程中的早年风貌,反映了靠“秩”为生的“吏”们,尚属报酬微薄的低收入群体。睡虎地秦简中还能看到隶臣妾的“月禾”或“月禀”额度,不妨拿来做个参照。隶臣月禾2石,年廪24石;隶妾月禾一石半,年廪18石。隶臣若去耕田,则在二至九月的农忙季节每月加半石,年廪28石。此外小城旦、小隶臣作者、小隶臣未能作者、小妾、小舂作者、小舂未能作者及婴儿等,各有相应月禾额度2,由此能看到28石、24石、18石、15石、12石、6石这样的年度廪食的级差。这样的细碎数额,跟后来的二千石、中二千石相比,若隔云泥。与相参照,低级吏员之五十石、一百廿石、一百六十石、二百五十石秩级,也是因其微薄,所以秩级细碎。
小吏俸钱微薄而级差细碎的事情,一直都有。学者的考察显示,西汉后期,百石之吏俸钱720钱,斗食、佐史600钱,其下还有570钱、500钱、480钱、360钱、300钱、200钱、100钱的细小等级3。但在汉代,那些细微差异既不构成官阶、也不用为秩名。那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禄秩序列不断向上伸展,已由重心偏下、面向中下级吏员,逐渐变成了整个官吏队伍的等级尺度。这时候最剧烈的秩级繁衍,发生在高端。商鞅变法时最高秩不过千石,约在秦统一前后出现了二千石之秩;汉景帝、汉武帝时二千石分化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四秩,御史大夫、丞相也逐渐变成了独立的秩级。可见这段时间中,用禄秩来精细区分高官地位,是官阶规划者最主要的考虑;高官的地位安排,就是高端秩级繁衍的最大推动力。
较细密的官阶将增加管理的复杂程度,从而耗费更多行政成本。而王朝宁愿把禄秩某一段落安排得比较细密,是因为把那一段落看成禄秩的重心所在。高端的秩级繁衍、序列的重心上升、上下段的密度趋于匀称,说明禄秩已面向整个官僚队伍,这时其下端的零碎秩级便显得过分细密了,已无必要。“吏”中的很多人成了高收入官员,王朝给他们发钱时,不用带零头了。若我们对“吏禄”的定性尚属可取,那么禄秩的向上伸展,其高端趋繁和低端趋简,就意味着更高等级的官僚,也被朝廷以“吏”的形象定性定位了。
从《汉书·百官公卿表》看来,西汉末到东汉初禄秩又变成了16级,比汉成帝阳朔二年之前的21级又有减少。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