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一:“比秩”与“宦皇帝者” (第3/35页)
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这时候,就要提出“宦皇帝者”的问题了。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之中,多次出现一种叫作“宦皇帝者”的人,有时简称为“宦”。“宦皇帝者”在汉代史籍中也能看到。而且在秦国的睡虎地秦简中,就有了“宦及知于王”的提法,而这与“宦皇帝者”应是类似概念。进一步考察显示,《二年律令》中的帝国臣民,经常被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宦”,第二是“吏”,第三类是“徭使有事”。比如《津关令》中的“关外人宦、为吏若徭使有事关中”一句,就表明“宦”、“吏”和“徭使有事”是三分概念。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仓律》中,恰好也看到了“宦者”、“都官吏”、“都官人有事”的三分概念。那么这种“三分法”,先秦已经有了。
“吏”是行政官员。“徭使有事”者是平民服役者。从《二年律令》看,“徭使有事”属“非吏”一类。汉代史籍中有“吏、徒”并称的提法,“徭使有事”相当于“吏、徒”中的“徒”。“吏”是王朝官吏,承担着帝国的行政;“徒”是服役的平民,承担着帝国的徭役。然则上述“三分法”的依据,是其职事性质的不同。那么“宦皇帝者”是些什么人,又承担什么职事呢?据我们考察,“宦皇帝者”包括宦官,但此外还包括大夫、郎官、谒者,以及皇帝与太子的各种侍从,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太子先马、太子庶子、太子舍人等。这些官职的共同特征,是直接奉侍皇帝(及皇族)。他们构成了一个侍臣、从官或说是内官系统。“宦皇帝者”是较早的称呼,从汉史看,后来他们改以“大夫、郎从官”为称了。“从官”就是皇帝的各色侍从2。
由此我们就看到了一种特殊的职类观念:担任“吏”即担任行政官吏,是为“仕”;不承担国家行政、直接奉侍皇帝,是为“宦”。后代仕、宦通用,先秦到汉初则不尽然,“宦”有时候是特指,是担任从官,不一定特指阉人。
“宦皇帝者”的概念或“仕、宦有别”的观念,与“比秩”有什么关系呢?请看以下两点:第一,审视《二年律令·秩律》,可发现几乎所有属于“宦皇帝者”的官职,都没有列入《秩律》3。第二,从《汉书·百官公卿表》及《汉书》《汉旧仪》等材料看,西汉中期以后“宦皇帝者”诸官有秩级了,然而它们大抵都在“比秩”。例如,中大夫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谒者秩比六百石,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或比二百石,太子洗马比六百石,太子舍人秩比二百石。
根据第一点,我们判断“宦皇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