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则甚不准确。恰恰相反,这次察举名目是“寒素”,所面向的,正是不及二品之人,举后则给予二品资格。“不计资”,就是不“以二品系资”之意。《李重传》又记司徒左长史荀组语:“寒素者,当谓门寒身素,无世祚之资。原为列侯,显佩金紫……”可知司徒府不通过霍原的寒素之举,是因为霍原已身居列侯、“显佩金紫”,不能算“寒门”了。由此又知“寒素”这一科目,面向的乃是“门寒身素,无世祚之资”者,乃是为了补救士族政治的弊端,容纳寒门贤士才设立的。
可以说,特举频繁,是察举选官方式受到重视的标志。这在九品中正制与清官入仕迁转之途互相配合,而保障着士族入仕特权之时,有着特别的意义。察举制发挥着选拔军事政治人才、容纳寒门士人、补救士族政治弊端的作用,对此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之中还要专门论及。
二、秀才对策制度
西晋初期,察举制的一个重要变迁,是秀才对策制度的成立。
秀才一科始于西汉武帝,最初大约为特举。据《汉书·元帝纪》,初元二年因地震下诏命“丞相、御史、中二千石举茂材异等直言极谏之士,朕将亲览焉”。这次察举“茂材异等”与“直言极谏”同科,又曰“朕将亲览”,显然有对策之事;又记永光二年因日食“令内郡国举茂材异等贤良直言之士,各一人”。准以前例,这次“茂材异等”也应有对策。这大约是秀才对策最早之见于史籍者。但这两次秀才之举为特举,非岁科。约在西汉后期出现了秀才岁举,但终汉之世,岁举之秀才略无对策之事,举后皆直接拜官。曹魏之时,秀才举后仍无对策。
直到晋代,才出现了秀才对策制度。这一制度著之于《晋令》。《北堂书钞》卷七九:
《晋令》:举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一策不通,不得选。
关于秀才察举的《晋令》,《北堂书钞》还录有其他两条,后面在有关之处将予以引证。看来晋廷曾经对秀才察举制度专门做过一次改革,并以令之形式使之固定下来了。
《晋书》所记西晋秀才之对策者,有纪瞻、华谭二人。《纪瞻传》:“吴平,徙家历阳郡,察孝廉,不行。后举秀才,尚书郎陆机策之。”查同书《陆机传》,陆机太康末入洛,其任尚书郎则在吴王司马晏出镇淮南之后,赵王司马伦辅政之前,其时约为惠帝永熙之后、永康之前。则陆机以尚书郎策试纪瞻,即当在此期间。又《华谭传》:“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