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此才也!”查同书《刘颂传》,刘颂为廷尉,“会灭吴,诸将争功,遣颂校其事,以王浑为上功,王濬为中功。帝以颂持法失理,左迁京兆太守”;又《王濬传》:“太康六年卒”。刘颂在平吴后因检校诸将争功事失廷尉之官;而华谭以秀才对策为廷尉刘颂所叹赏,亦可推测在太康前期。这是岁举秀才对策见于史籍之最早一例。
察举制度在发展中渐重考试,乃是一历史趋势。汉代察举之岁科以秀才、孝廉最为重要。孝廉科于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始行家法、笺奏之试;至西晋太康年间,秀才一科也采用对策考试之法了。据《晋书·赵王司马伦传》,司马伦篡位,“是岁,贤良、方正、直言、秀才、孝廉、良将皆不试”;又同书《王接传》:“三王义举,惠帝复阼,以国有大庆,天下秀孝一皆不试,接以为恨”。可知正常情况之下,秀才是必须策试的。
从制度渊源看,秀才对策当然是来源于贤良对策制度。就《纪瞻传》、《华谭传》所载之策试内容看,有文德武功问题,法令教化问题,贡士举贤问题,经义礼制问题,绥抚吴蜀问题等等,仍以“陈政”为中心内容。《晋书·王接传》载,王接举秀才,或劝其不应,他说:“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可见,秀才对策原可以“极陈所见”,为进言之一途径。
贤良科盛于两汉,至曹魏已不甚重要。西晋时一度重要,但所取人数有限;而秀才自此却成了主要的以对策取人之途了。直到唐初,秀才科才被进士科取代。秀才科初行对策之时,虽仍然兼有以此“求言”之意图,但发展中却日重文辞,成了一种按文辞高下取人的科目了。以文辞考试取士,初始于东汉灵帝。灵帝好文,设鸿都门学,引诸能为书画、辞赋、尺牍者居之;又令于盛化门加以考试,“差次录第”,授以官职。但这仅为一时之制,且为其时之士人所不齿。而晋代以下之秀才对策,与中古文学之繁荣正相合拍,乃是文士瞩目的显示文采之机会。汉代察举之考试,有贤良之对策、孝廉之试经术、试笺奏三种形式,曹魏时中止了孝廉笺奏之试。晋代以降,又形成了孝廉射策试经术、秀才对策试文辞的二科并立之格局。对这一演变过程,后面还要加以叙述。
三、察举考试之等第和任用
下面讨论西晋秀才、贤良、孝廉之考试任用情况。
依前引之《晋令》,秀才对策须“五策皆通”,“一策不通,不得选”。对策之策数为“五策”,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