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计62例。其所达到的最高官品分别列如表9—6:
表9—6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030JJ56.jpg" />
由表9—4、表9—5看,由秀孝入仕并非不能迁至清官。表中所列之黄门侍郎、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等,皆属清官。但两晋南北朝之士族门阀注重“起家官”,起家方式与起家官职有别,则社会地位大有差别。依倚父祖门资势位而“少历清官”,最能标志个人身份之高。察举一途入仕虽然也能迁至清官,但由这种包容了寒门单贱、“亡国之余”的仕途入仕,并不能显示门胄的清华。
从表9—6看,似乎秀孝迁至高官的比例尚且不小;但这一观察方法并不全面。因为所能迁至之官越高,就有越多的机会进入史传,同时又必定有大量秀孝因不得迁至高官而于史默默无闻。在两晋150余年之久的时间之中,由秀孝出身居于“公”位的一品官僚仅见1人,二品官僚仅见7人,包括尚书令、九卿在内的三品官僚仅见19人,这说明察举入仕者在仕途上,大多数是步履维艰的。
我们可以由一个比较来说明这一点。我根据黄大华《东汉三公年表》、华湛恩《后汉三公年表》,并就《后汉书》做大略翻检,其结果是,东汉三公之由秀孝出身者,多达29人不包括举而不就者,此外还有8人曾历敦朴、直言、有道、尤异、理剧等科目而为三公。又据万斯同《东汉九卿年表》及《后汉书》,东汉仅尚书令、九卿、司隶校尉、河南尹之由秀孝出身者,就多达47人不包括举而不就者,此外另有18人历贤良方正、有道、尤异、理剧、明经、至行等科目而至此类高官。尽管东汉统治时间较两晋为长,但即使考虑到这一因素,东汉由察举入仕者之仕途发展较两晋为优这一点,仍然明明可见。汉之三公至晋已成“八公”,晋一、二、三品官的种类也颇多于上述东汉官员前已指出,晋代由察举入仕者有相当一部分为下层普通士人。这就是察举制在门阀社会中地位下降之原因。而大部分高级、中级官员不出此途,就是很自然的了。
但是由上述三表也可发现,察举制度毕竟使得普通士人以及寒门单贱有了入仕升迁的机会,甚至有了迁至高位的可能。例如由察举入仕而居一品官僚之唯一一人,是孝廉陶侃。陶侃家至微贱,得举至洛后被视为“小人”,“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见《晋书·陶侃传》。得居二品官者之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