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前架无故自坏”句后附注曰:
案,仪贤堂,吴时造,号为中堂。在宣阳门内路西,七间,亦名听讼堂。每年策孝廉、秀才,考学士学业,岁暮习元会仪于此。
由此可知,仪贤堂、中堂乃一堂之别名。又乐贤堂、延贤堂,与之大约也为一事。但东堂则又为一处。1
刘宋明帝时制定了新的秀才对策考格,其事见《南齐书·谢超宗传》:
泰始三年,都令史骆宰议策秀才考格,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超宗议以为:“片辞折狱,寸言挫众,鲁史褒贬,孔论兴替,皆无俟繁而后秉裁。夫表事之渊,析理之会,岂必委牍,方切治道。非患对不尽问,患以恒文弗奇,必使一通峻正,宁劣五通而常?与其俱齐,必使一亦宜采。”诏从宰议。
引文之中一句,《南史·谢超宗传》作“都令史骆宰议策秀孝格”,但此考格并未涉及孝廉考试之法,或史阙未录,或《南史》误。又《建康实录》卷十六《谢超宗传》作“好学,有文章,与惠休道人往来;孝武帝出策秀孝格,五问并得上上;作殷淑仪诔,孝武见叹”。将谢超宗议策秀才考格事误会为其答策事,违实太远。西晋初行秀才对策时,是“五策皆通,拜为郎中;一策不通,不得选”。而骆宰所定之泰始制仍对五策,但擢第方法则有变化,改为依及格之策的多少,定出上、中、下与不及第四等。《文选》永明九年、十一年《策秀才文》,正为五问;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为三问,或有二问未录。
南朝孝廉的试经方法,于史无载。《通典》卷十六《选举四》记沈约于梁武帝天监中论察举疏,有“假使秀才对五问可称,孝廉答一策能过”语。按北齐孝廉对策制度,是“射策十条通八以上,听九品出身”见《北齐书·儒林传序》,其法于江左制度似乎应有所借鉴。又南朝士人以策试为乐,又常使幼童谒见名流策试经史,其时所试之策数,大多为十条。如《梁书·刘显传》:
尚书令沈约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也。”显问其五,约对其二。
又《梁书·陆云公传》:
云公五岁诵《论语》、《毛诗》,九岁读《汉书》,略能记忆。从祖倕、沛国刘显质问十事,云公对无所失。显叹异之。
又《陈书·虞荔传》:
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