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又《陈书·韦载传》:
载少聪惠,笃志好学。年十二,随叔父棱见沛国刘显。显问《汉书》十事。载随问应答,曾无疑滞。
这种社会风气,显然是受了考试入仕制度的影响;同时又见经史策试,似以十事为常例。由此推之,南朝孝廉所试,似乎也当为十条。秀才对策重文采,五问已足;孝廉试经靠记诵,故十条方可。沈约“孝廉答一策能过”之语,“一”或为“十”之讹字。“一策”即能通过,似于情理不合。
但南朝孝廉试经,虽必以记诵为根底,但似亦不全赖记诵。据《隋书·经籍志》“总集”部所载:
《策集》一卷,殷仲堪撰。
《策集》六卷。
梁有《孝秀对策》十二卷,亡。
《宋元嘉策孝秀文》十卷。
《宋元嘉策孝秀文》所录当为策题,《孝秀对策》应是答策,《策集》则不知类别何属。由孝廉对策亦收入集中一点看,南朝孝廉试经,当有论述发挥成分,有显示才气识见之余地,可入文章一流,故亦被与秀才对策一起汇编成集,以供文人欣赏。
南朝学校之明经射策,《陈书·袁宪传》有较详记载。袁宪为国子正言生:
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脩。宪父君正曰:“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学司衔之。及宪试,争起剧难,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到溉顾宪曰:“袁君正其有后矣!”及君正将之吴郡,溉祖道于征虏亭,谓君正曰:“昨策生萧敏孙、徐孝克,非不解义,至于风神器局,去贤子远矣!”寻举高第。
其事约在梁武帝大同九年左右。孝廉试经之策能够被编辑成集,可见是采用笔答。而学校试经,由袁宪策试之时学官“争起剧难,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之场景观之,显为口试。又到溉称昨策萧敏孙、徐孝克,今又策袁宪,可知国学生策试,是每人分别考试,而不是众生合试。这与秀孝一堂合试之法又不相同,其原因则在于采用了口试之法。又《南史·萧暎传》:
暎字文明,年十二为国子生。天监十七年诏诸生口策,宗室则否。帝知暎聪解,特令问策,又口对,并见奇。谓祭酒袁昂曰:“吾家千里驹也!”
“口策”中华书局标点本据《册府元龟》二七〇改作“答策”但下文之“口对”,则必为口试了。
当时试经笔试之法亦未废置。《南齐书·萧长懋传》:
永明五年冬,太子临国学,亲临策试诸生。于坐问少傅王俭曰:所问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