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记秀才顾法按当从《建康实录》卷十二作“顾法秀”对策曰:“源清则流洁,神圣则刑全,躬化易于上风,体训速于草偃”,结果“上觉之,恶其谅也,投策于地”。“谅”在此为肆直无忌之意。胡三省曰:“顾法对策之意,欲帝谨厥身于宫帷衽席之间,则可以化天下。”无怪孝武帝为之动怒了。又《南齐书·刘善明传》:“仍举秀才,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刘善明大约亦有所讽喻或辩驳。《艺文类聚》卷五三梁丘迟《答举秀才启》,有“辄仰宣皇猷,俯罄愚蔽,觇察衡阎,询事茅草。如有片言入善,一介可题,谨闻绛阙,恭奏青蒲。”观此答启,似乎当时秀才至少形式上有访民事、询民情,而献其政见于“绛阙”、“青蒲”6之上的责任。因对策而进言,其事科举时代亦时或有之。这反映了察举对策之“陈政”传统的影响之长久。
但总的说来,南朝秀才对策,主要重视的是才学文采。《初学记》卷二十梁《仪贤堂监策秀才联句诗》有句云:“雄州试异等,扬廷乃专对,顾学类括羽,奇文若锦缋。”按“顾”字当为“硕”之讹字,“硕学”与“奇文”为对偶,同是秀才对策必备之素质,以及据以擢第之标准。又据《梁书》,顾协举秀才对策,尚书令沈约叹为“江左以来,未有此作”;孔休源举秀才对策,太尉徐孝嗣称为“后生之准”、“王佐之才”;刘之遴举秀才对策,沈约、任昉“见而异之”;何逊举秀才对策,“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可见秀才对策,颇为时人瞩目;而时人所关注者,主要是文采的高下优劣了。
汉代孝廉察举以郡吏为主要对象,有“授试以职”之法;秀才一科,亦如赵翼所言,多以现任官吏为察举对象,见《廿二史札记》卷二“贤良方正茂材直言多举现任官”条。被举者或已仕州仕郡,或为朝廷命官。这样,吏能功次就成了察举的重要条件。但随着考试这一环节日益重要,对功能的要求就不能不日轻一日了。被举秀孝者举前是否为吏,是否有吏能功次可称,越来越不重要。刘宋之秀孝我大略统计得52例,举前居职者约18人,其中为州郡大吏者15人,县令1人,参军1人,已仕而举者约占三分之一强。齐代秀孝大略考得24人,举前居职者6人,其中州郡大吏4人,著作佐郎1人,参军1人,已仕而举者约占四分之一强。梁代秀孝大略考得20例,举前者居职者2人,均为州吏,所占比例降至十分之一。陈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