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察举的低落 (第3/12页)
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何以为先?”华谭对曰:“吴始初附,未改其化”,“所安之计,当先筹其人士,使云翔阊阖,进其贤才,待以异礼……可以永保无穷,长为人臣者也”。于是武帝特加奖擢,“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事见《晋书·华谭传》。这次秀才对策决不止于一次人才考核,其意义几近乎于一次政治谈判。在这一背景之下,一大批东南名士被察举贤良秀孝入洛,在晋廷中占了一席之地。
在“绥静新附”的政策之下进入晋廷的蜀吴人士,其政治地位自然无法与中朝权贵高门比肩。据《晋书·华谭传》,华谭举秀才入洛后,王济“于众中嘲之曰:五府初开,群公辟命,采英奇于仄陋,拔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人,亡国之余,有何秀异,而应斯举?”《世说新语·言语》记为洛人嘲吴人蔡洪事除少数人外,这些“亡国之余”大多不能跻身“清途”,因此作为一方人士,由察举一途进入政府,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而且,蜀吴原来相当看重察举。《华阳国志·后贤志·司马胜之传》记蜀国“特重察举,虽位经朝要,还为秀孝”,故司马胜之已历官尚书郎、秘书郎等职,然至“景耀末,郡请察孝廉”。《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注引《吴书》记曰:“孙权嘉逊功德,欲殊显之,虽为上将军列侯,犹欲令历本州举命,乃使扬州牧吕范就辟别驾从事,举茂才。”所以蜀吴人士对察举入仕也乐于接受。
晋廷对东吴名族之应举者,还给予了一些特别待遇。《通典》卷一百一《礼六一·周丧察举议晋》:“江表初附,未与华夏同,贡士之宜,与中国法异。前举孝廉不避丧,孝亦受行不辞以为宜。访问余郡,多有此比。按天水太守王孔硕举杨少仲为孝廉,有周之丧而行,甚致清议。今欲从旧,则中夏所禁;欲不举,则方士所阙。”知吴人有丧仍可应孝廉之举,而这原是“中夏所禁”,将“致清议”的。可见这是一种优待。又《抱朴子·审举》:“昔吴土初附,其贡士见偃以不试,今太平已近四十年矣,犹复不试,所以使东南儒业,衰于在昔也。”是吴土之贡士,可不经策试而任官。2按吴土秀才华谭、纪瞻等应举后是经过策试的,葛洪所言或是特指孝廉可不试经,故又称东南儒业为之而衰。由之东南名族以察举入仕成为传统。《宋书·郭原平传》:“会稽贵重望计及望孝,盛族出身,不减秘、著。”其风可溯至西晋以至孙吴。又东晋之孝廉每岁郡各1人,而丹阳、吴会、会稽、吴兴皆2人,数量加倍,亦当与此风有关。西晋之应察举者蜀吴人士占到30.5%,说明察举是其出仕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