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察举的低落 (第6/12页)
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指间小说网www.zhijianbook.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士族亦有高下盛衰之别。高门子弟有优越的机会步入“清途”,官位门第较逊者未必就有同等机会。至于所谓“著姓”、“豪族”,亦颇复杂,或以世仕州郡,或以宗党强盛,或以屡出名德,或以世传儒术,都可以此称之。早在东汉,就是既有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种官僚世家,也有“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窃三辰龙章之服;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的与官僚无干之乡里豪人,还有陈寔这种“贫俭无仆役”、出门使诸子将车的名士家族。《华阳国志》记巴、汉中、蜀、南中等各地郡县均有大姓,如牂柯郡“大姓龙、鲁、雷、兴、仇、递、高、李”之类,然此类“大姓”在当代政治之中有多大影响,就很不相同了。如果仅为一郡一县之望,那与朝廷上贵盛于时的高门华阀相比,显然不能等量齐观。偏于一地的著姓,二三流士族以及门望不够之官僚子弟,如果不能与高门比肩进入“清途”,他们就多以察举入仕。察举员额正是按州郡平均分配的。如安乐秀才张寔,其父不过受叔锡官得乡品五品,然史又记其“家世孝廉”;敦煌索氏,“累世官族”,但在朝廷中并无势力,然而索充为孝廉,索靖、索袭为贤良,索鲠、索绻、索璆、索聿、索琳为秀才,一姓得举者即考得8人。
综上所述,西晋时代由察举入仕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物:第一,才行功能表现优异之下层士人;第二,蜀吴士人;第三,二三流官僚士族子弟;第四,明经术、有文采之士人。由此看来,察举在当时较多体现了功绩择优制和从各阶层广泛取人的特点。而高门权贵子弟对察举已甚轻视,他们多由“清途”入仕以维持权势和身份。因此察举之地位,已有相当之下降。
二、应察举者之仕途发展
下面,我们对应察举者之仕途发展情况,加以考察。
前面已经指出,秀孝应举者在对策后以除授议郎、中郎、郎中等“散郎”为通例。“散郎”之除授表示士人已经成为王官,因此它们也构成了入仕之一阶。但“散郎”并非实职,居此者是否能够得到及时迁调,那就依个人之背景、家族之势位而有很大不同。无权势奥援者,常常是累年不调。如前引《太平御览》卷四一四引《广南记》,记交趾秀才吴甫“累年不迁”,《北堂书钞》卷七九引作“七年不迁”,“不迁”即指久居郎职而不除授实官。又《晋书·夏侯湛传》:“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累年不调”;又同书《潘岳传》记其举秀才为郎后,“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还有许多秀才,举后以郎家居而不在朝。如《晋书·周